中国强权贸易的崩溃自大英帝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之后,“天朝上国”就不断遭到西方列强的羞辱和宰割。

朝贡贸易的兴起中国历代朝廷虽然看不起商人,但并不轻视贸易。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就以“天子”自居,拥有整个“天下”,天子所居之地便是世界的中心,故称“中华”或“中国”,设中央政府。天子有效控制的地方设地方政府。天子未有效控制的周边地区乃至更远地方,被称为蛮夷戎狄居住的化外之地。凡欲与“天朝上国”开展贸易活动的国家,首先得认中国为宗主国,然后才能以附属国的身份开展朝贡贸易。这样,既照顾了天朝上国的面子,又实现了贸易往来。《学习时报》第260期登载了专门介绍了朝贡体系的文章,作者齐涛指出,朝贡贸易是中国同附属国借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的方式进行的商品交换。晋人郭璞在《穆天子传》中的记载,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秦汉时期,中国的丝绸生产已经相当发达,伴随着汉唐盛世的出现,中国的对外贸易空前发展。朝贡贸易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是因为中国政府坚持多给少取的原则,宁可自己吃亏,也要维持天朝上国的尊严和万国咸宁。西汉董仲舒“正其谊不计其利,明其义不计其功”的主张,可以被看做是中国外交思想的基本原则。朝贡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一个定式:凡肯朝贡的国家、地区、部族,不论远近,不论是否有过恩怨前嫌,一概慨然接纳。但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这样,尽管中国坚持的政策是“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但藩属国前来朝贡未必都自觉自愿,也可能是迫不得已。可以说,朝贡体系的实质是强权体系,但不是强盗式的扩张。汉代曾对倭奴(日本)国王进行册封,但并不干预其内政。曹魏明帝时,倭国女王遣使送来牲口十个、班布二匹三丈,明帝赠还锦五匹、毛毯十张、各色丝织物百匹,以“答所献贡值”。南朝刘宋时代,印度笈多王朝旃陀罗笈多二世专门致书宋文帝,提出“若有所须,珍奇异物,悉当奉送……愿二国信使往来不绝”,其用意是要刘宋也同样对待,以达到交易的目的。唐高宗平定西突厥后在中亚地区设置的大批都督府及州县,都让当地原有国王或首领为都督、刺史。参见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学习时报》,第260期。唐代以后(公元640年),中国的经济中心被迫南移,西北丝绸之路在宋朝以后战乱不断,失去了往日的景象。到了南宋,政权已经管不到整个西北地区。到蒙元时期,朝廷对西方抱以非常欢迎的态度,西北丝路成为蒙古帝国伊尔汗国的境内商道,以往设置的大量关卡被摧毁,沿路广设驿站,交通更为便利。元朝还任命一些外国人担任地方的行政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