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曾经谈到:“这牵扯到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西北,非常遥远的地方,气候也非常寒冷。尽管清朝统治者来自于东北,但是对西北还是陌生,生态也还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面,我们按照我们现在想起来,叫后勤供应非常困难,所以他们有一个非常聪明的政策,就是那些戍边将士们的所有用度有没有通过一定的商业方式,商业运作方式来解决。那么你如果能够解决的话,我们朝廷给你们另外一种的许诺,比如卖盐的许诺。在这种情况下面,山西正是首当其冲。它的地理位置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在我们中原统治的中心,比如像北京,还有其他地方,一直到西北边疆去的大通道,山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户,非常重要的门户,这叫因缘际会。在这么个大形势之下,山西的走西口的群体就有了方向。”“开中制”虽然为晋商兴起提供了机遇。但有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是“晋商”无法改变的,那就是这项制度是通过向前线输纳粮食的方式,来换取卖盐的特权。没有粮食就拿不到盐业的“专卖许可证”,而当时,粮食恰恰是山西最缺乏的农业产品,晋商手中显然缺乏大量屯集粮食的条件。怎么办?山西没有多余的粮食,但与山西隔河相望的河南,再往南的山东,却都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于是山西人开始推着小车,担着担子,将中原、江南的粮食运往北部边镇。前文说了,在这种贸易中,不利的自然条件、人口压力都开始转化为得天独厚的优势。

|www.aihuau.com|19这是晋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得并不容易。推着木轱辘小车,载着沉重的粮食和盐,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行路之人不但要忍受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难,还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了思乡之苦。一定要活下去,甚至要走向富裕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这一走竟然持续了四百年的时间。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晋商的兴起,自尧舜时期就已经发芽沉淀,是因为山西拥有运城盐池这一天然资源,就像如今山西人拥有煤炭资源一样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历代因盐而富的晋商也是不计其数;元末明初,山西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开始变得地不养人;长期处于“皇权”周边的地理位置,使得山西人媚事威权,外向开拓、内敛懦弱的性格;学而不能优,人穷,又无胆反抗“揭竿而起”,但还是要生活下去的,怎么办?做生意,贩盐!明朝政府为保障边境供给实行的政策,在一瞬间终于把晋商大规模推上了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晋商就这样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幸运地成为中国一支最重要的商帮力量。也正由于如此,我们看到:晋商的兴起是历史的多重作用与挤压形成的,晋商先天依赖自有资源,依靠政府的政策,加上自身环境的逼迫,在天时合适的时候,鲤鱼跃龙门了。我们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晋商的兴起,完全可以把这句老话倒过来:“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天时让晋商登上了历史大舞台。到了明朝中叶,开中法已经无法维持,于是明政府又实行了叶洪变法,把开中法改成了“折色法”,即把官府付给商人的盐引改为直接付银子。这样一来,晋商就有了更大的资本,其经营也从屯边转移到了内地,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由此,晋商逐渐走向顶峰。当我们厘清晋商发展起家的脉络后,也许我们就会更加坦荡或者理性地去观察后人加到晋商头顶的光环。同时,我们也能窥一斑见全豹,探究出晋商兴衰的某些必然脉络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