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中,拯救人类的“方舟”为中国制造,是“‘中国制造’拯救了世界”!电影中设计的这个情节让很多中国观众感到兴奋和骄傲。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中国制造”就没有那么受欢迎了。就在《2012》热映期间,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说,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截至2008年,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连续3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经济体。仅自2008年11月以来,中国就遭受超过100项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占同期世界各国各地区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1/3强,名列世界第一。在这一连串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反映的正是“中国制造”所承受的与日俱增的压力和磨难。 在我们的一般印象里,贸易摩擦和纠纷似乎更多的发生于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其实并不尽然,商务部的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国外对华共发起1150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有623起,占比54.2%。印度是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宗数最多的国家,土耳其、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对华反倾销宗数也名列前茅。 由于同属新兴市场国家,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出口结构上都十分雷同,互为直接竞争关系,再加上国内及国际政治因素,“中国制造”的强势让这些发展中国家惴惴不安,频繁制造贸易摩擦,阻碍中国产品的进口。最近有机会走访土耳其、越南这两个新兴市场国家,让我在认识新兴市场魅力的同时,也体会到中国企业在这些市场开疆拓土的重重困难。这些年来,土耳其仅对中国纺织品就启动过多次特保和反倾销调查。而中国驻越南胡志明市的总领事也告诉我们,越南对中国的进口产品时不时就会搞一些贸易摩擦和障碍,包括一些非常规的小动作。 “中国制造”屡受排斥,以上讲的都是国与国之间在政治层面上的博弈。那么,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品牌”在普通的消费者中受欢迎程度又如何呢?按理说,中国品牌“价廉物美”,在新兴市场应该是所向披靡了,但这也并不尽然。新兴市场往往也是消费心态不成熟的市场。以近邻越南为例,如果把越南称作“骑在摩托车上的国度”大概也算不上夸张,摩托车是越南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河内、胡志明市的大街小巷上,满眼尽是呼啸来去的摩托车,绵延不绝,让人有晕眩的感觉。但是,越南近千万辆摩托车的保有量,绝大部分被本田等日本品牌所占据,价格从两三千美元到八千美元不等,最低价格的本田摩托车普通消费者也要攒够两年的收入才能买得起。而价格仅相当于数千元人民币的中国品牌的摩托车却难觅踪影。一了解才知道,越南人买东西往往首先考虑的是面子问题,所以牌子很重要。而中国货在越南人的印象里就是“质次价低”的代名词,六七年前,中国的摩托车厂商曾蜂拥而至,一度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但相互之间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越演越烈,质量也越来越低劣,终于几近全军溃败,并祸及到了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让越南人对中国品牌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TCL就是受害者之一,越南是TCL 10年国际化征程中的第一站,但TCL也才在这一两年在越南市场开始真正找到感觉,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在越南坚持了下来的中国家电品牌,可见开拓新兴市场过程之艰难。 这些年,华为、中兴在国际市场上突飞猛进,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代表,但他们毕竟还不是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消费品牌,什么时候,中国的消费品牌能成为国际上的主流品牌,那才是真正的国际化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