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无数大小戏剧有一个共同的主角:经济危机。
张艾嘉在话剧《华丽上班族:生活与生存》里演了一个“金融风暴里的女二号”,公司因为雷曼兄弟倒闭需要裁员。潘石屹的夫人张欣也要“触电”了——好莱坞导演奥利佛·斯通20年后拍《华尔街》的续集《金钱永不眠》,请她演一个代表中国主权基金的角色。而《欲望都市II》也拿经济危机说事儿,大先生落魄地去伦敦金融城求职,凯莉的爱情继续受到考验。
你不能怪文艺界缺乏想像力,经济危机是太适合发挥的题材,既可以励志,安慰在股市跌荡中破碎的心,比如《爱情呼叫转移2》中抑郁症股民齐唱“戒股歌”;也可以讽刺世态人心,比如上海现代人剧社推出的财经话剧《华尔街》,直接喊出了“揭秘资本的逐利性和投机性”的口号;也可以提供生存指南,比如话剧版、电影版、电视剧版的《杜拉拉升职记》,分别带你走进搞笑、时尚和暗战的白领职场生活。
从2008年的《剩女郎》到2009年的《嫁给经济适用男》,80后话剧导演李伯男的票房都颇为可观。他对《中国企业家》说,“我觉得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社会文化,这个角度很有意味,说明我们做的是当代的戏剧,是给今天的观众看的。所有这些主题的作品,都是在金融危机这个大的社会生态下应运而生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经济搭台,文艺唱戏
说来真是令人幻灭,人们去看话剧、电影是为了逃避现实,现在却要反复咀嚼经济危机带来的苦果。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审美快感:“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亚里士多德语)。
于是,迫于生计,全职的绝望主妇们不得不兼职工作。“如果每个美国人都在考虑这个问题,这就意味着好莱坞的每个剧作家也在考虑这个问题,”《绝望主妇》的编剧兼执行制片人马克·切里说,“我知道人们观看《绝望主妇》是想暂时逃开现实的烦恼,轻松一下,但是这群住在高档社区里的精英也逃不过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5月,在经济危机的阴云中,一部名为《今天你解套了吗》的话剧应运而生。年轻人情感被套、职场被套、股市被套的现象令人会心微笑,“5·30”大跌、印花税下调等事件在剧中均有反映。最具反讽的是,该剧原名为《今天你被套了吗》,但随着国内股市风云骤变,应景般改为“解套”,演出日期一拖再拖,开票第一天恰逢印花税下调,剧组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财经话剧《华尔街》、《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杜拉拉升职记》、《嫁给经济适用男》相继炒热市场,其中《嫁给经济适用男》更因屡创上座神话,为业内外所关注。在6月17日的北京与上海的同步首秀中,该剧火爆开场,不仅票房轻松越过百万,“经济适用男”一词还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热议。
“比我老公顾家的没我老公有钱,比我老公有钱的没有我老公顾家。”这是女白领们对经济适用男最精辟的概括,男主人公红民无疑是“标准件”:身高一般,发型传统,相貌过目即忘,月薪中等,性格温和,工资无偿上缴老婆,没裁员危险,有买房首付能力,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无红颜知己。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突然翻身成为女人心中的新白马王子。各色美女热辣介入,原本平静的两口之家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悲欢离合……
李伯男说《嫁》既非悲剧也不是正剧,“我们只是借用一种流行说法,真正想探究现代人的择偶标准在金融危机下突然转变的原因,追问中国式婚姻的本质以及婚姻中夫妻地位的建立。这部话剧是对生活有感而发的严肃创作,也是一部可以抚慰创伤的轻松之作。”
单从剧本来看,《嫁》并不像《今天你解套了吗》、《华尔街》、《杜拉拉升职记》那样,在对白中融进很多的财经内容,李伯男对此解释,“其实我们并不想体现财经话题,没有关注点和交叉点,也没有意愿来体现这些东西,这也不是文艺的功能。我们是以经济危机为背景,剖析人的情感和人的命运。”
所以,财经话剧并不是一种新的文艺形态或商业模式,它更多是一种角度,一份态度,紧贴时代脉搏,迎合动荡年代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那个曾经“反对以赚钱为目的”、“对戏剧要有敬畏心”的文艺男孩已经变了。李伯男这样解释他的转变,“最早我是这样认为,但戏剧作为一个商品,毕竟存在它的商品属性,应该在大的环境时代气候下与时俱进,符合商业性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如果两者缺一都不是戏剧良好的运转模式,所以我后来一直都有一种对于市场的追求。”
无论是“经济适用男”的噱头,还是《华尔街》的“贪婪是美的”,财经话剧大行其道,带动了演出市场的红火。在《今天你解套了吗》上演期间,制作方与第一财经频道合作,每场演出结束后邀请一名沪上知名证券分析师做30分钟的现场解惑,观众可以直接提问个股或大盘走势,很多观众购票就是冲着这个来的——财经话剧正在以多样的方式,将身处经济危机的人们拉进剧场。
明年有部话剧叫《资本论》
一个幽灵,财经话剧的幽灵正在中国上空徘徊……
今年3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找到话剧《武林外传》、《鹿鼎记》的导演何念,请他执导话剧《资本论》。何念后来告诉《中国企业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我,但是我很感兴趣,于是就答应啦。”
去年的金融危机一度宣告了“资本主义的死亡”,这使最早的预言者《资本论》(1867)重新受到追捧。它在欧美都很热销,是最受欢迎的圣诞节礼物。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经理杨绍林不否认话剧《资本论》有着“对市场的考虑”,他是受了日本漫画《资本论》的启发。去年12月,日本东方出版社推出漫画版《资本论》,通过一家奶酪工厂的故事,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榨取、劳动的买卖、价值等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成为畅销书。之后又以《资本论》第二、三卷为蓝本,推出漫画版《续资本论》,两本书合计销量突破了15万册。
话剧《资本论》请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军等专家作参谋,希望让更多人思考金融危机何以产生,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才是最完善的。擅长喜剧的何念,将在“主题严肃”的前提下,做出一些趣味性和时尚感,用比较荒诞的手法来呈现当代年轻人思维中的《资本论》,音乐剧、朱德庸漫画、拉斯维加斯的舞台秀都会被引入舞台。
“选择何种演出样式不重要,但马克思的理论决不会被曲解。”在何念的计划中,话剧《资本论》由许多小故事组成,员工发现老板在剥削他们,从而发现“剩余价值理论”;他们反应不一,有人愿被榨取,有人揭竿而起,把公司搞垮,最后全都失业……套用《罗生门》的叙述手法,在不同的时空内重复展现“剩余价值”。
总之,这是一部“不那么正经八百”的戏。“我们主要是想让大家对于现在的经济形势,对于每个人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包括对《资本论》产生一些哲学思考。”
当然,他们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1931年,日本人阪本胜(曾为日本国会议员,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者)就曾将《资本论》改编成数十万字的剧本。2006年,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这部宏伟的经济学理论经典被搬上了舞台。《资本论:第一卷》戏剧由里米尼·普罗特克尔剧团的一群德国青年导演执导,他们以“纪实剧”而闻名,巧妙地将马克思理论变成引人注意的剧作。
2006年11月11日,该剧首次在杜塞尔多夫演出,剧院装饰成一个图书馆,放置一个马克思的半身雕像。8个从头到尾读过《资本论》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既有痛恨商品社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有前东德市民,还有一名幻想通过电视节目成为百万富翁的盲人。他们构成了一幅关于马克思的现代拼贴画。观众还有意外收获——看一送一,每人都得到一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资本论:第一卷》后来到柏林、法兰克福和苏黎世轮番上演,获得了“姆尔海玛戏剧大奖”。
熟悉文艺的人也还记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前身之一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曾上演过沙叶新编剧的《马克思秘史》。
新版话剧《资本论》在观点和形式上与旧作都有所区别。杨绍林说,“毕竟我们的时代背景不一样。与日本、德国相比,我们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心态和面对的问题也都不一样。虽然故事都是从《资本论》中生长出来的,我们在挖掘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之后,更关注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该做些什么,企业和个人怎样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其实这些才是观众最关心的。”
应景也好,反思也罢,从《今天你解套了吗》到《资本论》,财经话剧并未被这轮经济萧条所淹没,反而在票房和人心上激起了阵阵涟漪。当经济复苏盛世膨胀再次到来的时候,文艺工作者们还将引发什么样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