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参加在东京召开的Asia Innovation Forum时,有幸听取了地球学者松井孝典先生的演讲——《与地球系统和谐发展的人类圈》,感到深受启发。本期我想结合松井先生的分析来探讨一下对于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IT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 松井先生此次演讲的核心观点是将地球定义为由“构成要素”和“驱动力”组成的“系统”。 目前地球的“构成要素”由“地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人类圈”组成。这些圈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圈如果产生了具有独立驱动力的结构,就会生成新的圈。“人类圈”从“生物圈”分化就是一个例子。新的构成要素的“分化”会增强一个圈的驱动力,随之产生的副产品促使其他圈发生变化,正如大海变成盐水、氧气充满地表一样。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从分化发生前的环境来看的话这些全部是“污染”。 蒸汽机的发明结束“人类圈”直接利用地球自有的地热、风力等“驱动力”的历史,获得并增强了人类独有的“驱动力”。因为这种强大的驱动力,物质循环速度比人类圈分化前快了约1万倍,现在的10年相当于过去的10万年,今天的“环境问题”也由此产生。 如果把环境问题视为因人类圈分化产生的“物质循环加速”结果的话,那么就能够设想一下利用IT的解决方案了。 往往人们会认为IT就是使用电脑和浏览器看网页,但是如果从IT的本质来看,这不过是它的一个方面而已。现在最受世界瞩目的领域是M2M(Machine to Machine),机器和机器以网络为介质直接进行交流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个M2M领域的杀手级应用被称为传感器网络。

几年前,我的母校庆应大学曾经牵头在名古屋(丰田公司总部所在地)进行了大规模的M2M试验。在名古屋的出租车上搭载传感器,实时掌握其行驶情况。 通过这种系统,不仅能够掌握汽油的使用情况,而且通过雨刷器的活动可以判断“当地正在下雨”,通过ABS启动可以判断“雨雪天车轮打滑”。将行驶中的汽车的传感器连接到网络,就可以不断自动生成“地图”,实时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交通信息、天气、温度、危险信息等。 上述试验扩展开来的话,可以将“人类圈”制造的数以亿计的“物体”都配以唯一的IPv6地址,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实时管理M2M(传感器网络),就能够正确地掌握环境变化,进而采取恰当的对策。只有正确掌握“人类圈”给地球其他各“圈”带来的影响,控制“污染”,才能实现“人类圈”和其它圈的共存。 日本在经济急速成长时期曾经发生过严重的环境问题,那时不存在IT或互联网。由于对数以亿计的“物体”疏于管理,招致了严重的污染事故。 在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增长的副产物——环境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然而幸运的是今天我们拥有IT这个工具,能够通过自动收集正确数据,利用环境负荷低的Cloud Computing和Green IT的庞大计算能力加以分析,就可以正确地把握“现在”。中国国内正以远超于日本的速度推进IPv6化,这无疑也会起到巨大帮助作用。 最近,我和妻子的家乡——无锡市滨湖区的书记谈起这个话题时了解到,无锡市正在大力推行物联网。我对今后的发展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