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中国梦年度 危机时代的海归“中国梦”



  一批批“海归”陆续地归来,也带回了自己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他们面对着中国的崛起,也面对着市场的不完善和种种困惑

   文/本刊记者 张琼文

  今年4月,旅美博士张涛作出了回国的决定。

  回国前,张涛一直难以平复起伏的内心。对于像他在美国拿高薪的华人来说,放弃在美国的待遇和辛苦打拼的事业,回国从零开始,实在难以抉择。而受到中组部“千人计划”触动的张涛决意回国,他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

  新创业时代

  与别的“海归”不同的是,10年前,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张涛就看到了国内蓬勃待兴的市场。这之后,张涛开始在国内外两头跑,对国内市场反复考察,做着回国“试水”的准备。

  跟当年怀揣着1000元人民币飞赴美国的那个年轻人相比,现在的张涛掌握了美国主流市场的技术,在德国大众、美国IBM等大公司的多年工作也使他对国外的系统了如指掌。

  回国的张涛对国内在技术和产业上的突飞猛进早有预料,但是他也很快发现,与他涉足过的美国银行业相比,国内银行缺少在银行综合业务管理和数据分析平台方面的成熟软件,不能实现数据的一致化。而这也是国内银行业的差距所在。

  于是张涛将此作为进入国内市场的“敲门砖”。阻力还是有的:比如对市场的了解远不及本土企业,跟大型国企相比,缺少一些资质,拿不到国家的大项目。像很多刚回国的“海归”一样,他还在国内市场寻找自己的位置,缺乏人脉和资源。

  另外,在美国研发和掌握的技术及经验是不是同样适应于国内才是“海归”们的难题。如何使外来的产品和理念“本土化”看上去更为关键。刚回国不久的张涛,试图在国外成功应用的产品基础上,研发出一款适合国内市场广泛需求的软件。

  签第一个单子时还算顺利,张涛找到原来所在的银行,把对银行业务的理解和成功案例反复向客户讲解。案例的佐证是有说服力的,对方认可了他们对国外银行综合业务信息整合分析的技术。而这个单子的成功,使得此后不时有政府和银行客户上门。

  就像张涛自己说的,创业一直处于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新产品前期的技术交流屏障得到了克服,但是市场和大众的广泛接受却远未达到。这个从考验、考核到试用的过程使张涛在“数据一致化”的领域慢慢突破自己。

  但有一点是与美国相通的。张涛还是先从市场中看到实际需求,把需求树立了变成产品模型,再去研发和创新。对于技术和人才已不匮乏的国内银行业,与美国流程管理市场运作的区别给他提供了灵感。对于这块奶酪,他瞄准的不仅仅是银行业,在其他行业也想有所作为。

  在张涛之前,一批批“海归”陆续地归来,也带回了自己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他们或许尝试着在国外间接地参与国内发展,可是还是发现回国可以做的事更多。近年来国内政策的放宽,国内技术和制度的开放和起步,使国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成为“海归”的商机。

  很多“海归”的创业冲动和愿望来自于这种优势。他们有海外关系背景、熟知国际市场规则以及风向,于是选择做“国外有而国内没有”的生意。在生物医药、能源、IT等行业都不乏“海归”企业的身影。

  对于他们,无须跟国企民企们“抢饭碗”,他们往往看上了一个更大的蛋糕。从日本回国的杨文试图进入国内的建材业,她找到了看似热闹的建材市场里大小不一的空白及缺口,这些“蜂窝”就是她的机会。

  一年前,杨文带着勾勒已久的创业项目回了国。国内各处的大兴土木使她看到机会。为此她放弃了一家日企的职位,到中关村创业大厦成立北京思碧路科技有限公司。因为带回的技术在国内不多见,她马上被国内厂商发现,接下了多个项目。尽管还没有拿到有关资质,但是一些需要特殊材质和技术的特种工程,使厂商不得不找到杨文。

  不过,先入为主的“寂寞”并不长久。很快,杨文发现已有国内企业模仿和追赶,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新动向虎视眈眈。竞争对手一时多起来,互相打起了价格战。面对着一个新兴的国内市场,杨文不可避免要承受一个市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在技术出身、习惯了国外做事方式的杨文看来,国内企业家的表现更像一个“市场派”。当本土企业更热衷地在市场上讨价还价,“不讲规矩”的竞争使她难免乱了阵脚。与日本不同的是,国内市场行业还有待规范,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也使行业发展困难重重。不过,面对一个不太成熟的市场,创新却是必要的。对技术的信赖使杨文埋头做图纸,以推出更多的新产品。她不做低价买卖,只希望新产品收回成本。而更重要的是产品在市场上形成认知,使资源建立起来。杨文已经得到了政府采购。她想着,盘子一做大就将低端市场让出,转向高端市场。

  在国外有团队或企业,产品也比较丰富,是一些“海归”回国创业的“身家”。因为丰厚的资历和实力,他们的项目容易受关注,有些还得到了风险投资。

  从“海归”创业也可以一窥国内市场的走向。他们大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比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电一体化、新材料,或是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等。北京石景山留创园总经理助理刘旭伟表示,比起那些一两年修成学位的“海归”的创业,他们更容易成功,甚至在一个产业起到显著的带动作用。

  像德州大学的生物学博士田溯宁创建了网络企业亚信,张朝阳创建了搜狐,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企业也几乎都出自“海归”企业。

  时代的困惑

  杨文所在的中关村创业大厦给了她三年内上市的目标,这也是她在园区“孵化”的时间。之后,顺利的话,杨文的企业就要搬出孵化器参与市场竞争。第一年盈利30万元的杨文接下来还要面对三年内100万元的目标。可以说,她的创业开了一个好头。

  而在中关村,也有不少“海归”企业在亏损和坚持之间徘徊不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称,“海归”创办的企业受困于融资难等多方面的缺陷,存在“三三现象”:大约1/3能有较大发展;1/3勉强维持生存;1/3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状态。

  因为与“海归”的接触,刘旭伟更直接地感受着“海归”创业所面对的困境。“海归”回国首先面对着环境的差异。科研机构用人机制、科研环境以及薪酬标准与国外的差距,使“海归”感到不尽如人意;另外,有关部门办事效率低,“海归”回国光办理一系列手续要耗费很长时间。除了主观因素外,他们对国内政策缺乏了解;在国内资源和人脉上需要再开拓;尽管有很好的项目或产品,却总差那么一个电话、一两分钟以及一个人做成一桩买卖。

  一方面尽力避免在不了解市场、缺少关系的情况下创业,同时也面对着市场和客户的成熟,是此刻“海归”创业的现状。前人已经做在前面,此时回国的张涛感到挑战大了,需要寻找新的机会和更大的市场。他从事的软件行业以两三年的速度更新换代,此时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物联网”的市场。他跃跃欲试。

  转机也同样产生在其他行业。比如动漫、创意等产业在国内的风生水起,给很多在前期缺少投入的创业者打开了缺口。在石景山留创园,已经接待了20多家创意企业进入。他们当中就有年轻的“海归”。

 海归中国梦年度 危机时代的海归“中国梦”
  而对于“海归”特别是一些刚毕业的小“海归”来说,资金的缺乏就是企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石景山留创园跟区人事局合作,向“海归”提供人力招聘,以及创业老师给以创业指导。根据创业者的不同情况为其提供从初级到高级的服务,比如帮助企业融资、为其寻找优秀投资商、提供融资平台以及提供市场推广等服务。

  现在在北京,“海归”创业找到他们就可以享受到最低20万元的创业贷款。但是同时留创园会对留学生企业的入住设有门槛,比如学历与企业注册资本的限定,以及对他们的创业项目进行鉴定。在北京,像石景山这样的留创园发展到了20多家。它们大多以一种政府投资的形式对留学人员企业加温助产,加快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培育具有一定生存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不过,依然可以发现,不少留学生创业园实际上扮演着物业管理加注册公司的角色,有的创业园是从房地产公司转换来的,以简单的房租补贴形式,提供对园内“海归”企业的支持;留学生创业融资难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跟国外的创业园相比,大学、科研机构没有与创业园紧密结合,高科技缺乏产业化。对此,一些留创园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于是有人说这是“海归”创业的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海归”们面对着中国的崛起,也面对着市场的不完善和种种困惑。此间,他们何去何从,都是这个时代的命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39010.html

更多阅读

专栏: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品牌战略

专栏: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品牌战略文/张 军在当下的中国市场,有两个经典的小故事:家长在马路边领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指着路边停放的汽车说:“这是什么车?这叫奔驰。那个呢,是宝马。”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市场化,品牌意识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

后经济危机时代 后危机时代的忧虑与方向

 “两会”期间,北京下了两场雪。挡不住大地回春,地上的积雪,总在旦夕间化去。就像2008年11月爆发的金融危机,来得迅疾,去,也没有显出过多的迟疑。  3月10日,第十二期中国企业家“两会”沙龙在北京长安俱乐部举行,这一次讨论的是“2010:后

新媒体时代的危机公关 “后危机时代”的难题

 张燕冬  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已是经济界共识,谈论“后危机时代”也成为当下时尚话题。但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不是复苏,而是“反弹”,其理由是中国经济的回暖主要由于信贷和政府投资所至,实体经济并非出现实质性恢复,同时消费和内需仍

危机与机会 第8节: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目录(6)

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①为什么要到马克思那里寻找金融危机的答案?/159  ②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这次金融危机?/160  ③如何将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与这次金融危机进行比较?/163  ④本次金融危机的前景

危机与机会 第7节: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目录(5)

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①改革开放30年,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125  ②怎样看待飞升的房价与摇摆的工资?/126  ③这次危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127  ④如何打破经济增长魔咒?/129  第十三章 如何从民生角度

声明:《海归中国梦年度 危机时代的海归“中国梦”》为网友涛水逝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