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谈理财视频 谈中庸,做理财
不偏之渭中,不易之渭庸。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无往而不胜。做人、做事如能恰到好处的趋于中庸,行正轨,把尺度,则成功如天成。理财亦是如此。人生各阶段所需够用即是理财成功。细而言之:先确定保险保障,再留出日常所需,然后确定人生各阶段理财目标进行打理。长期不动资金用于追求高额回报,提高生活质量。攻守兼备中方显理财中庸本色。 理财的中庸之道 在2007年市场过热的背景下,大家难免随波逐流的持有过多的风险投资产品,时至今日,基金折损一半的人大有人在。
我作为工行的客户经理,10年理财从业经历,出于对客户负责任的考虑,在上证6100点的2007年9月至10月底,先后三次提示客户减仓直至出仓,躲避风险(这与当时政府多次提示大家股市有风险是保持一致的)。2007年11月28日,当看到客户开始在低位赎基金时,及时提示客户冷静分批进场,把握反弹机会。2008年1月11日第二个6000点再次提示客户注意风险,基金减仓出仓。2008年春节以及3月中、6月中的上涨行情,直至其间隔的下跌行情,再到同年9月22日2270点至10月底的1660的下跌空间,我都做了适当提示。在此公布这些数据只想与大家分享一些经验,让大家领略到市场规律的可循性,对未来多一些信心,让被暂时套牢的基金持有者踏踏实实的睡觉。所谓技术分析、政策分析其实也少不了中庸的感觉。之所以强调是个感觉而非理论,缘于中庸本身并无定法,只是趋于相对平衡的把握和对极端过后的纠正。譬如:当市场过热,国家的紧缩政策会随之而来;通俗讲,牛市到了让人感到像在捡钱的不安阶段,一定有个相反的过程来跌出平衡。反之,当股市的人气降到了底点,总会有人悄然进场。物极必返--寒来暑往、牛熊变化、处世人生,无处不中庸。 谈基色变、退避三舍不是办法,冷静睿智的看待市场,您会发现投资基金和股票的乐趣在于:熊市比牛市还‘牛’。对于基金持有者来说,熊市里,基金易赚的是份额,是牛市扩大再生产的极佳准备,而这个准备并不需要大量的额外现金,只要在理财目标中的投资区计划内,周而复始的运转就足够了。我在为客户提出的投资建议中,永远强调基金定额定投方式的重要。以此方式长期来看,就是基金投资的最中庸方式。 具有中庸特色的金融产品 一、前一段,闹了很大风波、遭大量投诉的投资连结产品,实际上是一项很好的盈利工具,只是购买者一时没有掌握方法,缺乏正确引导罢了。现在有些银行取消了此类产品发行,实在可惜。拿工行销售的太平投连产品来说,风险大时放在避险帐户里赚稳定收益,市场跌的差不多了,再分批转回风险帐户里赚份额、赢差价,来回不但没有手续费,每天都可以转换,非常方便,涨也高兴,跌也收获。涨时见到的是收益,跌时收获的是份额。 二、如您不愿操心,继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后,保本混合基金可算是稳中求利的上好选择。如近期正发售的:南方避险保本、南方恒元保本、国泰金鹿保本二期、交银施罗德保本等。如两三年内资金不等急用,在现行市场大跌后的相对低点,考虑保本基础上能期待一个未来高收益的机会,且又具备可择机随时变现的灵活优势。多好的攻守兼备的投资工具啊?! 复杂多变、喜忧参半的2008年终于过去了。2009年的春天来了。也许,春分前后还有躁动,春夏交接中还延续着绿波的荡漾,那么,在秋色的掩映里, 2010年-2011年的期盼中,您做好准备了吗? (何革莉 工行和平里支行营业室客户经理)
更多阅读
郎咸平:中国经济先崩溃,再引发政治崩溃?
近日,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沈阳的讲课录音风靡大陆,将中国经济实情披露给公众,内容不但得到普通民众的追捧,也得到了大陆经济学家綦彦臣的赞同。綦彦臣表示,对郎咸平提出的中国经济病入膏肓的观点,深有同感。2010年10月22日,郎咸平在沈阳
郎咸平:中国黑领,一个最无耻的群体
郎咸平:中国黑领,一个最无耻的群体作者:郎咸平才仅仅10年之前,白领还是一个
郎咸平谈直销时代的到来 郎咸平谈中国楼市崩盘
郎咸平(1956年出生,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讲到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是直销业高速发展的时代,排斥直销就是排斥成功。中
郎咸平教授清华大学精彩演讲真正全文 郎咸平2016演讲视频
1观看清华大学视频实录http://v.ku6.com/show/Q97YkKN6IvEOGmxMqa9X8A...html观看吉林大学演讲前言:以下为郎咸平教授于清华大学建馆报告厅2005年12月21日进行的演讲全文实录,未作任何删改,郎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指明了我国改革开放所应
郎咸平最新演讲 郎咸平首次亮相化妆品行业并做精彩演讲
2010年7月22、23日,世界级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将首次亮相化妆品行业,出席第三届中国化妆品大会并做精彩演讲,他将与行业精英共同探讨泡沫经济困局下的实体企业出路。郎咸平是世界级的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