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投资者重新涌入股市、股票交易量直线上升之时,欧洲的大型交易所正应该风光一时。但众多后起之秀抢走了伦敦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和其他老牌交易所的业务,这些老牌交易场所正不遗余力地保住它们在证券买卖方面的领先地位。 竞争压力已开始显现。汤姆森-路透的资料显示,两年前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占英国龙头股交易的95%;今年7月,该比例降到了64%。与此同时,在法兰克福,实力雄厚的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orse)眼睁睁地看着它在德国的交易量从几乎100%的垄断下降到了75%。金融咨询公司赛讯(Celent)预计,到明年年底,两家交易所的交易量比例可能会进一步下降至50%以下。赛讯公司的一位资本市场分析师说:“居于领先地位的交易所的反应速度实在太慢。” 新的参与者是低成本的电子交易系统公司,和上世纪90年代在全美大为风行的交易系统类似。虽然这些交易系统不对零售投资者开放,但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却十分倚重于它。这些机构利用新平台进行大宗股票交易——通常是在各大交易所上市的流动性最强的股票——从而避免交易所收取的相对较高的交易费用。例如,电信巨头沃达丰现在就有1/3以上的股票交易是通过新平台进行的。

这些新的参与者获得了欧盟委员会的巨大支持。2007年11月,正值股价接近顶峰时,新规则的出台开启了整个欧洲的金融服务竞争,要求经纪人寻求费用最低的交易所。如今,当股价终于走出了18个月的漫长跌势之时,老牌交易所开始感受到新兴竞争者的威胁。“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的市场份额正逐步扩大,”位于伦敦的Chi-X Europe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霍华斯说,Chi-X现在是继伦敦证交所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之后的欧洲第三大交易平台。 新兴参与者成功的关键是交易迅速、费用低廉。和老牌交易所相比,它们执行交易的速度快得多,而且每百万交易量所用的人员数量能减少1/3以上,所以它们的交易费用只有大型传统交易所的10%不到。“新技术和低廉的成本是交易者们真正想要的,” BATS Europe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海斯利说,BATS Europe是总部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BATS交易所(美国第三大交易平台)的欧洲分公司。 闪电般的速度 作为回应,伦敦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自今年1月份以来纷纷大幅削减交易费用达25%以上,并对进行大规模交易的交易商给予折扣。一些交易所正在仿效成本低廉的交易平台,推出自己的低成本交易平台。例如,德意志交易所的Xetra International即将于11月在6个国家首次亮相。 没有人认为欧洲的大型交易所会就此消失。不太老练的投资者仍然会在老牌交易场所进行交易,新股上市等其他收入来源也会随着经济的复苏而增加。不过,大交易所在欧洲证券交易行业呼风唤雨的日子确实已一去不返。金融咨询机构Aite集团的欧洲研究总监飞利浦·西利斯坦努说:“各交易所只能学会与新的竞争对手和谐共处。” 作者:马克·斯科特(Mark Sc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