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是家庭结构最完备最发达的地方,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式大家庭就一直在解体之中,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才找到取代家庭的社会基本结构——公司。至此,从家庭味道很浓的万元户,到乡村味道很浓的乡镇企业,再到初级公司化的民营企业,加上国有企业大量转制成公司,中国一直在公司化的道路上飞奔。 有人形容,中国在21世纪是一条巨龙,龙头已经与信息产业和国际化公司体制接轨,龙身在工业化的工厂里翻滚,龙尾则仍旧在以家庭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泥潭里挣扎,可谓独到而精辟。
![制度 第一章 第一节 《终结美式公司》第一章第一节 公司催生中国奇迹 (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171542240186.jpeg)
1为李昌平向总理说实话求解 2002年,中国湖北省监利县一位乡镇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时任总理朱镕基写信,反应农村实际情况。说到“三农”问题时,他总结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呢? 李昌平说的“三农”问题,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他说,他所管的乡有4万人,其中劳动力18万人。2002年外出25万人,其中劳动力15万人。结果是人们大量外出打工,全乡弃田弃水面积达35万亩,占全乡总面积的65%。为何如此?因为农民每种一亩地,还要亏损上百元。他说1995年,还有约85%的村有积累,现在85%的村亏空,平均每村亏空不少于40万元。1990年他所在的乡干部不过120人,但2002年超过300人,干部如蝗虫一样多。 1978年单干和联产承包,1985年粮食不再增产,2002年出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那么1978年中国开始的农村改革到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www.aihuau.com|20 事实上,1978年的农村改革,本质是让农村走上公司化道路。凡是公司化成功的地方,就发展了。而没有公司化的地方,就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中国安微省小岗村最早搞单干,但后来一直没有找到公司化道路,直到2005年小岗村仍然不是中国的百强村。有些村仍然搞集体,但公司化了,则进入了中国百强村行列,如河北省任丘市张施村,根本没有搞单干和联产承包改革,但村办企业搞起来了,公司化了,也就没有“三农”问题。 这里,我们将“三农”问题突出的湖北省监利县,和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的广东省东莞市(过去是东莞县)做一个对比,就一目了然。 1978年,湖北省监利县要比广东省东莞市富裕。监利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全县总面积35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35万亩,1978年人口约60万,是有名的江汉平原粮仓。东莞市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全县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海洋面积150平方公里,海陆总面积2615平方公里,比监利小。1978年人口约40万,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可以说,1978年,监利县和东莞市的差距不大,而且监利的经济实力比东莞强。 2002年,两地则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2002年监利县总人口约160万,工商企业总数约15万,从业人员约15万,工农业总产值约100亿元。企业规模小,公司管理水平低,公司人口占总人口约10%,工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0%以上。 2002年东莞市户籍人口约160万,外来工作人口500万,工商企业总数2156万户,从业人员约600万,工农业总产值67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8∶552∶40,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60%,第三产业已相当发达。东莞市有14万家外资公司,其中世界100强工业公司12家,500强公司33家,跨国公司124家,公司管理水平高,公司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约6倍。所以东莞农民不苦,而且很富裕。 东莞和监利的差别在哪里?本质的差别是,东莞以工业化为契机,实现了社会的公司化。而监利仍然是家庭经营为主,农业家庭化,工业工厂化,商业个体化。事实证明,农工商公司化程度高了,则“三农”问题就解决了。然而,很多农村专家没有看到这个本质,开出的药方也不对。 2中国改革开放的本质是公司化 中国改革开放从安徽小岗村开始,然后扩展到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和城市,并进而发展起民营公司,引进跨国公司,逐步实现社会的公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