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铁矿石进口机制沦为寻租工具,现行的生产企业联合谈判机制也越来越像是一场寻租游戏,成为大企业打击对手谋取小集团利益的手段。 在长协矿倒卖的利益链条暴露出来后,宝钢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代表,其立场受到质疑。 早在第二次参与谈判后,就有业内人士对宝钢的代表资质提出了疑问:宝钢在钢材市场拥有一定的定价权,具有很强的成本转嫁能力,铁矿石价格涨多少其实对宝钢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其他钢铁企业却不一定能够承受高价铁矿石,这样,宝钢可以利用机会铲除竞争对手,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即使是在铁矿石涨价最凶的2008年,宝钢仅用一次提价就完全转移了铁矿石成本79.88%的涨幅。这是因为,高价铁矿石对钢价能形成很强的支撑,成本推动钢价上涨,宝钢提价的空间也随之拓宽。宝钢每年都会在谈判关键时刻提价,每次都会引来业界的质疑。 经过几年谈判,业界对宝钢的质疑已经累积到了顶点,尤其是同行业的其他钢企,对宝钢怨声载道。2009年年初,大量钢企纷纷到商务部去告状,无奈之下,宝钢的谈判首席代表位置被架空,取而代之的是中钢协全权主导。 但是,即便是中钢协出任谈判代表,也没有对这种联合谈判的机制做出太大的修改。以往宝钢谈判时,代表的仅仅是宝钢一家的生产需求,甚至算不上是联合谈判;中钢协登场后,提出了总量谈价的策略,即不再是单以宝钢一家的需求去谈判,而是以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的需求去谈判。但是这个“总量”显然只代表了行业的一部分,未及全部,所囊括的范围不言而喻。
![2016国企改制职工安置 《铁规则》第三章国企改制](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170598190088.jpeg)
无论是中钢协本身,还是作为谈判代表,中钢协所代表的利益集团都很明确,而由其倡导并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机制显然带有很强烈的倾向性。可叹的是市场自有其运行规律,并不由人,中钢协建立的铁矿石进口相关制度非但没有将市场调控到让人满意的地步,却被利益驱动下的企业或个人用作了寻租工具。 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既站在民企的阵营里,又是大型钢铁企业的代表,他对铁矿石谈判简短却精辟的评论也许更容易让我们接近真相。 沈文荣认为:“铁矿石谈判的问题出在我们自己内部,而不是外部,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发展钢铁企业都是空话。” 对于2009年的谈判,沈文荣在谈判开始前就抱着冷静的心态:“要看谈判代表能不能代表中国钢铁行业去谈。如果没有中国钢铁行业强势谈判代表,谈判可能还是失败的,说不定还要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