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9年的国民经济数据。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经济答卷,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险恶环境下,在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的增长依然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风景独好,全年GDP增长 8.7%,经济总量达到了33万5千亿,走出了一条漂亮的“J曲线”。不仅完成了“保八”的预定目标,经济总量更是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绩的确亮丽。
毫无疑问,在2009年所有的数据里,最大的亮点莫过于8.7%这个数字了,这个数字也成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所有数据里最耀眼的数据。事实上,从仅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看,8.7%的增长是近2001年以来第二低的经济增速,甚至低于改革30年来年均增速,但考虑到这个数字是在全球经济一片萧条的背景下取得,对这个数字本身就会有敬畏感:首先,笔者记得,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八”的目标之后,很多人对能否完成这个目标并不看好。
2009年初,国际权威机构不断调低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特别是,我们看到,在1月份,中国进出口同比下降了43.1%,财政收入下降了1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在一季度大跌37%,而CPI和PPI在一季度双双进入了负数时代,中国经济体的各项“生命体征”都全面告急,改革开放30年来,没有那一年的情形如2009年第一季度如此险恶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要“保八”,的确需要信心和勇气。然而,我们看到,这几个数据,到了2009年12月的时候,却发生了井喷般的逆转:12月份,进出口同比大增32.7%,其中出口1307.3亿元,月度出口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中国一举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国;12月,财政收入5千多亿,同比增速高达56.5%,创下了本世纪以来的新高。从季度来看,一季度增长6.1%后开始触底反弹,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8.9%,四季度更是高达10.7%,再次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考虑到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对200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调整,使得2008年经济增速达到了9.6%,这事实上意味着,8.7%的增长比年初预定的“保八”的目标事实上足足高出了1个多百分点。按照目前的汇率,中国经济的总量达到了4.92万亿美元,在2010年上半年超越5万亿美元应该没有很大的问题,到时,中国将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GDP总量超过5万亿美元的国家。
与8.7%相对应的,是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民众对未来物价的担忧。如果简单地看物价指数CPI,2009年全年CPI副增长0.7%,物价上涨的趋势似乎不明显,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CPI在2009年全年的变化过程和2008年CPI的基数,就无法不对未来的物价给予足够的警惕。首先应该明白,2009年CPI的数据建立在08年的基数之上,08年全年CPI是5.9%,创下了13年来的新高,在这么高的基数上来用CPI来衡量整个物价的真实走势,显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其次,如果我们看看CPI和PPI的变化态势,2009年,CPI同比在连续9个月负增长之后于2009年11月正式转正,2009年12月涨幅扩大至1.9%,但是,如果从环比看,CPI 在7月份持平之后,已经连续5个月环比上涨,这是和老百姓的感受一致的,而PPI尽管从同比看,连续12月下降,但环比已经连续8个月上涨,这也和民众的感受相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对于物价未来的走势在政策上高度关注,且不可掉以轻心,引发恶性的通胀,这在以往的历史上都是有深刻的教训的。
尽管如此,但笔者并不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的最大挑战是通胀问题。事实上,经过2009年刺激性的政策之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亦付出了不菲的代价,经济结构更加失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整个经济体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亦呈现低水平的重复,垄断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改革举步维艰,而“国进民退”使得民间投资的环境更加错综复杂,过度宽松货币政策aihuau.com制造的流动性足以引发恶性的通胀。在这种情况下,政策的取舍更为见那,因此,将2010年定义为“最复杂”的一年毫不为过。但就最大的风险而言,笔者认为并不在于物价自身的态势,而在于以房地产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
官方的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37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1%。而房地产销售总额达到了令人乍舌的4.4万亿,占GDP的比重高达13%,过剩的流动性导致的房地产泡沫严重已经成为部不争的事实。笔者担心,由于我们对房地产泡沫的调控政策稍显滞后,使得2010年调控难度明显加大,如果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大量的资产将涌向实体经济,导致恶性通胀的可能。因此,如果说,2010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则莫过于我们能否让资产价格泡沫通过政策的调控软着陆,避免对物价和经济本身造成太大的伤害。
回顾2009,成绩巨大,问题多多;展望2010年,可谓改革30多年来最关键的一年,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资产价格泡沫的治理,收入分配的破局, 关键领域改革的推进,千头万绪,考量管理层的政策智慧。但可以期待的是,改革能够继续,更多的民众能够在一个公平的制度框架下拥有更多的分享经济繁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