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6日,深港知识服务业联盟在南山成立。这是南山组建的第一个产业联盟,也是南山创新知识服务方式、创新产业扶持模式的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开始。为促进区内产业资源整合,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在南山区政府、南山区科技局的领导下,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着手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筹划建设包括技术、产业链、标准、市场等方面的产学研(产业)联盟。目前已组建了深港知识服务业(含研发服务业)、信息安全和防伪、先进装备制造技术、LED、生物医药、网络增值(含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医疗器械、IC、数字专业无线通讯、轨道交通10大产业联盟,基本覆盖南山现有的各大优势产业,形成以技术、产业链、标准、市场等共性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联盟体系。凭借着产业联盟的特殊机制和特色活动,吸引了近千家企业、25所国内高等院校、10家科研机构、5家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产业联盟已经成为南山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模式。
以产业调研为基础,确立整合平台,引导成立产学研(产业)联盟
南山组建产业联盟的宗旨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点对点”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系统合作、紧密合作、长期合作转变,探索突破产业内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瓶颈,建立产业内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产业预警机制和产业技术创新链,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产业链的合作和专利池构建,从而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最终确立南山乃至深圳未来在珠三角以至全国的自主创新地位。组建思路是结合南山的优势产业,开展大量的产业调研,召开产业技术研讨会了解技术发展,通过召开动员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召开成立大会、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开展相应的联盟工作。
从2008年准备组建产业联盟开始,事务所启动调研活动,走访的企业多达150余家,召开论坛和行业技术研讨会超过60场。到2009年7月底,已完成10大产业联盟的组建工作,从2009年8月起进入产业联盟的运营发展阶段。
借鉴兄弟城市联盟的运作 经验,科学设置联盟治理结构
2008年10月-2009年4月,事务所先后走访了北京、上海、西安的产业联盟,吸取有益的经验,对联盟的组建运营提出三点思路:第一是联盟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没有政府支持的联盟没有号召力,缺乏有力支撑,运营困难;第二是提出政府在联盟构建、运作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定位的建议,即出台政策、提供资金、营造环境、协调和配置资源;第三是联盟的秘书单位(负责日常运作和管理)最好是独立的第三方,与联盟成员不形成竞争关系。
基于以上思路,南山现有的10大产业联盟均采用理事会领导和决策、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委会”)把握联盟共性及关键技术和平台的发展方向、联盟秘书处(简称“秘书处”)执行具体工作的治理结构。为保证联盟能够发挥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理事会在机构配置上平衡学研、产的比例(3:7或者4:6)。专家委员会除了考虑产学研因素外,还重在吸引国家级和境外的专家参与, 如:牛憨笨院士、陈星旦院士、陈国良院士、香港的吴恩柏博士、李泽湘博士、张汉扬博士等。截至今年7月底,10大产业联盟均建立了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
产业联盟总秘书处由科技事务所担当,政府政策不直接面对具体的联盟,由事务所负责落实。由于事务所的非营利性质,在落实政府政策时,不会与联盟企业产生利益冲突,因此,这种联盟治理结构在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以解决联盟的共性需求为 导向,开展联盟重点工作
一是挖掘共性技术和搭建平台工作。通过召开联盟企业座谈会、政策解读会,向联盟成员征集企业上报项目,由联盟专委会遴选后确定联盟共性技术和平台的初步研究方向,秘书处负责组织对初步研究方向进行行业需求再调研,以及前期申报项目的联盟成员企业的走访调研,并将调研结果报给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委会再次讨论确定最终支持的2-3个具体项目,并提出项目的具体指标和研究内容。秘书处组织联盟成员按照政策和专委会的要求向联盟申报,专委会组织专家对共性技术和平台项目进行评审,最终确定年度立项的共性技术项目和共性服务平台项目。此过程一般经过4轮申报和评审工作,最终确定的项目为行业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或平台,后期则可被联盟成员单位广泛应用。
二是解决联盟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的需求。以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为例,已经举办了2场赴内地拓展市场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年底前这类活动还将继续举办。
以六大运作机制为保障,促成联盟发展壮大
上传机制:以《联盟动态》、《决策资讯》等专刊形式及时向政府传递联盟成员企业的信息和企业家的呼声,使政府能在第一时间直接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情况。目前《联盟动态》的发放近万家。
引导机制:作为政府的延伸机构和受托机构,科技事务所把握联盟的发展方向和政府投入资源的合理使用,确保联盟按照政府的引导,沿着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并保持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避免形成行业垄断。
交流机制:联盟作为整合平台,汇集了各种创新活动,在了解联盟成员的需求、形成联盟内部成员间充分的信息共享、以及促进联盟成员与国际同行和国内外知识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各种创新要素通过整合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整合机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资源以及香港有关资源,通过合作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拓展等,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各个联盟的品牌效应,既有助于联盟获取深圳市、广东省以及国家的相关资源倾斜,又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目前已开展了23场深港台产学研对接活动,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等机构都参与其中。
导入机制:通过南山企业政策咨询热线,将各级政府最新的产业政策和资源配置导入到联盟,使联盟成员学好政策,用好政策,在正当、合理的范围内获取政府的最大扶持。
研究机制:在联盟的组建和运营过程中,事务所积累并掌握了大量的与产业、企业相关的资讯和资料,并以此为基本素材,开展了一系列深度研究,获得了一批成果,包括:《知识服务业现状和发展策略》、《研发服务业发展策略》、《产业联盟发展模式》、《产业联盟专利池构建模式》等。
以产学研联动为依托,促进三大创新机制的初步形成
联盟的运营和发展,解决了联盟成员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难题,促进了创新模式的有效改变,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创新机制:
一是初步建立合作集成的技术创新模式。过去的技术创新都是企业各自为战,联盟成立改变了创新的模式,更多的产学研机构合作、集成各自优势开发新技术,形成新的产学研创新机制。
二是形成具有科学性和科学的公平性的资源配置体系。过去政府扶持产业发展,只能采用点对点的扶持方式,现在转变为点对面(产业层面)的扶持,有利于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的发展。在产业联盟的基础上,产业发展有明确的资源需求,便于政府调配资源;另外,专家委员会针对产业路线图选择需要开发的技术和平台,使项目立项工作更加科学。
三是引导构建企业间的竞合发展态势。产业联盟改变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同行间由单纯的竞争,演变为竞争与合作,形成差异化的发展和上下游之间的强强联合。竞合关系使得合作绩效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