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状偏见 损失厌恶并不是造成惰性的唯一原因,诸多原因使人们总体上更倾向于保持现有的状况。这一现象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发生,因此在1988年,威廉姆8226;萨谬尔森和里查德8226;泽克豪泽给它起了个“现状偏见”的名字。多数老师都知道,学生们上课时倾向于每次坐在同一个座位上,即便是在没有座次要求的情况下。然而,如果在一些危急情况下仍保持“现状偏见”,那么我们会遇到许多麻烦。比如,面对诸如401(k)等的养老保险方案,大部分参与者 只是随便选择了一种资产分配方式,然后便忘到脑后了。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一次研究中,人们发现,TIAA-CREF(美国退休教师基金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大部分参与者在其一生中对资产分配方式的改变为零,信不信由你。换句话说,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超过半数的养老保险参与者对他们所选择的分配方式没有丝毫的改变。也许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许多在单身时加入保险的青年在结婚后仍保留其受益人为母亲的原状。现状偏见很容易被利用。许多年以前,美国运通给桑斯坦写了一封措词友好的信,信中告诉桑斯坦说他们能够连续三个月免费向他赠送由他自己选中的五本杂志。免费赠送看上去是件不错的事情,不管这些杂志有没有阅读价值,因此桑斯坦欣然选出了五本杂志。但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在三个月之后仍持续每月收到杂志,并且必须照价付款,直到最终他设法取消了杂志预订。就这样,在大约十年时间里,桑斯坦不得不为那些自己几乎从来不看的杂志掏腰包。(他曾经很早便想取消掉自己的杂志预订,但却没有成功。我们会在下一章谈到人们的拖延行为)。现状偏见的原因之一是用心程度不够。许多人都会采取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看电视时的延滞效应。网络公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考虑节目安排计划,因为他们知道,晚上打开NBC节目的观众会倾向于不换台而停在那里。遥控器已在这个国家普遍使用了数十年,要换台所做的只不过是用大拇指按一下而已。然而,当一个节目结束,下一个节目接踵而至时,多数观众会想,“既来之,则安之”,继续看这个台吧。桑斯坦并不是预订杂志的唯一受害者。那些杂志发行机构深知,在默认条件是取消预订而继续预订便必须要打电话的情况下会有很多愿意继续预订的人打电话,而如果人们在默认条件是持续预订而取消预订便必须要打电话的情况下便大都懒得去打电话。人类身上的“损失厌恶”和“选择盲目”暗示着,如果某项选择被设计为“默认”,那么他便会吸引更多人的眼光。因此,默认选项便起到了强力助推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默认选项的助推力极为强大,因为消费者会感觉(无论错误与否),默认选项是被默认选项设计者所认可的选择,不管这些设计者是企业老板、政府还是电视节目规划者。基于此及其它一些原因,我们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力求将默认选项设定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