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的领路人,被誉为汽车“疯子”的李书福,一直都是汽车领域里备受关注的焦点,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到“造中国的劳斯莱斯”,吉利的营销战略从打“价格战”到“品牌战”,无一不让人想问一句,李书福,你要把吉利带向何方?
脚下由廉价起步
以廉价为竞争核心来占领市场份额实在不能算是一项高明的战略,但又不失为一个迅速占领市场的好方法,比如吉利,这个从诞生之日起便烙上了百姓之车的钢印,也恰因为低价,让吉利拼到了最后,当一次次拿起价格“屠刀”,除了当时保卫其市场地位外,还有一个原因,车市低迷已经给正在扩张的吉利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根据06年12月份统计的数字吉利06年全年销售20.4万辆,销售收入90亿元,平均每辆车的售价是4.41万元/辆。而07年吉利汽车宣布,旗下持有46.8%股权之四间联营公司,于2007年12月份的汽车总销售量为1.9526万台,较06年同期下跌2%,不难看出,由价格战而占领市场的同时,07年还是不免出现缩水现象。
吉利汽车一直是低质低价车的代名词,而李书福也认识到低端品牌形象对吉利未来发展的限制。在他看来,如果不重视这一点,即便是跨国汽车制造商也会因此原地踏步——看一看菲亚特在中国的命运就会明白这一点。长安奔奔等本土汽车制造商已在经济型轿车市场造成巨大威胁,更不用说合资品牌车企纷纷下探带来的压力。
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型
自07年底,中国汽车十强之一的吉利,进入了战略转型的历史时期。套用李书福的话即为:随着原材料的上涨,用户满意度下降,企业的利润在不断减少。因此,在战略布局方面,将以以前的立足国内,抢占低端市场调整为全球扩张、向中、高端市场延伸。
转型不一定会带来产品的高附加值、技术的升级和企业的更多效益与利润,但转型却实实在在意味着放弃令人难以割舍的已有市场份额、轻车熟路的技术与营销策略。
转型的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但却可以给未来带来希望,从2008年及2009年前两个月的销售业绩来看,吉利转型已经开始逐步发力。在最初转型的几个月里,吉利的销量意料内的出现大幅下滑,而从08年上半年,随着中端产品(远景、金刚、自由舰)一一亮相,逐渐替代了原来(豪情、美日、优利欧),据吉利副总裁刘金良介绍,吉利“中端品”的销量已占到总销量的95%以上。近日推出的(金球鹰、帝豪、上海英伦),不同子品牌代表不同的特性和风格,实在是让吉利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问题是,虽然高端的转型现身了,放弃了低价的吉利还会不会让用户买帐?曾有一位媒体评论员这样说过,未来几十年,尽管中国老百姓仍然创造着全球最大的汽车需求之一,但无疑他们需要的,不是那种价廉质次的低端车。显然,吉利的老总们也是明白这一点,但终究发展如何,始终还是市场说了算。
海外扩张野心勃勃
早在06年俄罗斯项目的启动,吉利汽车的海外战略开始拉上帷幕。吉利在俄合作工厂投产顺利,出口俄罗斯的远景适合新标准的认证获得通过;而吉利另一个项目——墨西哥工业园区项目再一次诞生。
08年应该是吉利快速增长的一年,吉利汽车公布了其2008年的业绩报告,去年该公司净利润实现了近两倍的增长,虽然出口销量于2008年底开始显着放缓,但吉利汽车在2008年的总销量及利润依然创出历来最好的表现。去年,集团共售出204205台吉利及华普轿车,较上年上升了12%。其中海外市场销售明显增长,增幅为80%,销量为37940台,占总销量的19%。
对于未来发展,吉利汽车野心勃勃,声称将继续通过出口、兼并、收购和战略结盟在海外拓展,果不其然,今年6月中旬吉利集团收购了澳大利亚汽车自动变速器公司DSI,沸沸扬扬的沃尔沃被购风波也将在扑朔迷离中渐渐浮出水面,虽然双方都在极力否认,但无风不起浪,恐怕李书福在利用舆论压力下,不得不让沃尔沃屈服于自己脚下。
李书福,吉利的领路人,正像拓路人般开凿着前方的路。销量,决定着吉利汽车的命运;不管是转型还是扩张,如果能够成功,那么它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中国持续增长的市场,而且还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如果不能成功,而它的落幕也不过像其他世界汽车一样,风光一时而又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