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打击下,中国不能自称是什么“救世主”,因为“救世主”的角色与“冤大头”差不多,美国背不了的世事中国也不能去垫背。但是说某些中国企业是外国企业的“救世主”并不算离谱。前几天宣布的北汽购买萨博的部分有形和无形资产,充分说明中国企业自己有钱或能借到钱确实能干出一些震动国际汽车行业的事,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企业有钱后就看外国企业或政府能否玉成好事,因为光有钱也未必能办成事。北汽渴望寻购外国车企的资产和技术,直接冲刺过欧宝和萨博都被挡回来,间接迂回萨博也中途夭折,所以这次总算买到萨博的一些东西终于在今年之内圆了北汽的海外寻梦。
目前谁都不知道萨博不久的命运究竟如何,北汽的出手对救萨博的燃眉之急大有裨益,但是通用汽车和北汽两家都没有对外说清楚为何萨博的品牌和股份这次没过手交易。当然从北汽那边可以理解为“望子心切”,哪怕“过继”一个来封上自己的家族姓氏,时间实在不等人,自主品牌和产品迟迟不出,作为国企和“封册”为“八大”之一的北汽是没法对上级交代的,因为一汽轿车已经把B70和B50弄得风生水起,上汽的荣威在稳步生长,东风风神的S30及后续车型陆续推出,长安的悦翔等逐步被看好,奇瑞早就多子多孙了,剩下就看北汽和广汽谁先出自主品牌的车型了,掉在最后一个有可能被国家发改委“末尾淘汰”,“八大”圈外的车企都想拼命挤进来。也许这就能揣测北汽的迫切心情,用“拿来主义”方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北汽走出了第一步后,接下来如何消化萨博的两、三款车型平台,最短时间完善配套供应链,最终能造出品质能站得住的产品和销量能上规模的业绩,无疑是一场更为艰巨熬人的任务。技术贸易是手段,产品销量是结果。
明年车市的走势是整个汽车行业最为关切之事,政策刺激在今年起到灵丹妙药之效,吃上瘾了戒掉就难,在整个行业连月大造舆论声势后,就看年底前政府部门如何出手新的政策刺激。我们看到政府部门没有被汽车行业所“绑架”,明年既往灶里添柴烧火,添柴量又没今年那么多。谁都没预测明年车市增幅持平或下降,都在乐观预测能在15%,所谓降温就是与今年的增幅相对而言。两位数的增幅足以傲视群雄了,如何明年还有30%以上的增幅,对消费者而言未必是福音。大家不会忘记不久前丰田是怎么患病的?
今年汽车销量大增是客观事实,多管齐下的刺激政策也摆在明处,如果来做智力逻辑游戏,把增加幅度全都归功于政策刺激,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影响汽车销量的变量参数有许多个,绝对不能以一盖全。鼓吹今年丰收全靠政策刺激的人绝对不是思维单一,而是故意为之,以此形成舆论环境,试图影响到政策决策者的判断,希望今年的特殊刺激政策变得常态和常年的减税措施。但当政策制定者明察到许多品种和品牌的汽车都供不应求,许多车型还得加价才能排前提车,还有多大的必要通过减税来刺激消费?行业内有谁科学定量计算过没有,购置税率每减一个百分点到底对销量的涨幅作用多少?如果购置税减半的优惠刺激政策恢复到正常情况,车市难道就会一落千丈吗? 所以说今年车市大旺全靠政策刺激是一个“真实的谎言”,而政策刺激对今年车市超记录地增长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应是一个相对客观地的形容。
通用汽车“割让”其在上海通用的1%股份给上汽的事例,应列入中外汽车合资企业发展25年历史中的一件标志性事件,之所以引起舆论普遍关注,除了通用汽车的传统行业地位和现阶段微妙处境,上汽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以及上海通用是目前最成功的合资企业之一等因素,事例本身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似乎表征了合资模式开始进入了一个分水岭。我们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假设推断,如果上汽通用五菱没有做成国内微车老大和世界上最大的微车巨头,而且通用汽车急切想利用中国微车产品作为向新兴市场开拓的利器,通用汽车还会舍得把上海通用的1%股权让与上汽吗?环顾国内汽车集团中,哪个集团具有让合作外方羡慕不已的本土乘用车产品资源呢?所以这次通用与上汽的转股事例在若干年内很难被其他国内的合资企业所效仿,所谓“话语权”不是靠政治概念呐喊出来的,而且要靠手中握有的产品实力、独特的技术和市场份额来说话的,没有这种市场筹码还是不要空放争夺话语权之类的空炮。有趣的是原先行业内讨论合资企业的股比能否放开,即允许外方的持股比例能够大于50%,此事毫无进展,现实中倒是出现了中方持股比例超出了外方。政策制定者是否据此认为国企汽车集团已经实力大增,足以不需要用合资股比认为限定来保护国企汽车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