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必备证书 《怎样做大国》世界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



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外汇盈余。但因为自己没有世界级的金融市场,只能用这些盈余购买美国的债券。自己财富的保值,不得不听命于人。这也是在中国建立世界金融中心的迫切性所在。那么,怎样才能把中国上海这个大都市变成世界金融中心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提出了四点必要条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其实,在此之外还有更根本的两条:宪政制度和信息的充分自由流动。

关于宪政制度之重要,前文已经论及。事实上,到了18世纪,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金融市场的威力。但是,真正能够形成和发展起健康的金融市场的国家,多是民主宪政的国家。比如意大利的城市国家基本都采取的是共和体制。在尼德兰,中央政府的任何财政需求,都必须经过联省议会的批准;联省议会的各省代表,又必须根据本省议会的授权投票;省议会的财政行为,则必须要获得在省议会有投票权的城市的认可;城市的政府,则受到那些不停地买卖股票和债券的市民的影响和控制。可见,影响政治和金融市场的,经常是同一批人。只有在这种制度下,股市才会对政治放心。这是宪政制度和金融市场的亲和力之所在。伦敦金融市场的崛起,也在于英国王室或政府的任何财政行为必须经过议会的批准。政府是有限的、负责的。华尔街的崛起,也是靠总统必须到国会要拨款的政治架构才得以实现的。所以,当今美国面临如此严峻的金融危机,政府负债累累,但其国债的利率仍然很低。这主要也是因为金融市场和宪政的亲和力,使投资人对美国政府更有信心一些。相反,像法国的波旁王朝这种拥有绝对权力的政府,虽然一心希望建立起自己的金融市场,但种种努力都以金融灾难而结束。波旁王朝的财政破产,成了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哈布斯堡王朝因为美洲的白银而成为了欧洲最有钱的王室,但钱堆不起金融市场,最后只能自己坐在银山上走上衰落之途。可见,一个大国必须有自己的金融市场才能立足于世界,但这个市场并不是想建就能建的。

信息充分自由的流动是金融市场的另一个侧面。比如,意大利的城市国家之所以成为“欧洲的华尔街”,一个原因就在于这里的信息最灵通。这些城市的商船四通八达,成为最主要的信息通道,甚至连欧洲各王室也要依赖意大利的商人获得海外资讯。佛罗伦萨不仅诞生了许多银行家,更诞生了彼得拉克、薄卡丘、达8226;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维利等一批文化、艺术巨人。16世纪的荷兰,基本是欧洲言论出版最发达、最自由的地方,也是最宽容的地方,这就保证了资讯的畅通。再看19世纪至今的伦敦和纽约,全是出版之都、报业之都,言论自由有着严格的保障。金融市场之所以是经济的神经中枢,就是因为它潜藏在社会各个角落,完全在政府掌控之外的资源和个人,都会根据这个神经中枢所发出的信号做出反应。宪政政府之所以能够最有效地利用这一神经中枢,就在于这种政府没有控制和垄断这个神经中枢的野心和能力,只能根据这个中枢发出的信号来行动。一旦政府控制了这一神经中枢,妨碍了其信息传递的功能,社会就不会再利用这一神经中枢,建好的金融中心也无法发挥作用。

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和建立“世界工厂”是截然不同的事业。上海至少要成为世界上说话最自由、出版最方便、对外资讯交流最顺畅的地方之一,使经济的神经中枢能够不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自由发布信号、传递信息。否则,世界金融中心在中国就无从谈起。所以,这一千秋大业并非金融界本身的事,也是新闻、出版、文化、学术界的共同事业。

在这方面,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距离世界金融中心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这从2009年5月“保罗8226;克鲁格曼中国周——全球经济复苏与中国机遇”中就能看得很清楚。克鲁格曼在他的中国之行中,和中国经济学家、媒体有了激烈的交锋。他认为,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是件“很奇怪的事情”。他的理由,其实我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讲过:从来是富人借钱给穷人。难道穷人借钱给富人不奇怪吗?另外,在我看来,中国是发展中的经济体,而且是高速发展中的经济体。过去的增长率经常是两位数,如今即使增长放缓,也大致能保持7%~8%的增长率。美国是个发达的成熟经济体。经济过热时也不过是4%~5%的增长而已。如今面临全球经济危机,不出现负增长就不错了。钱投到高增长率的经济体里理应回报率高。怎么会出现高增长率的国家把钱借给低增长率的国家呢?打个不是那么恰当但很直观的比方,一个人把钱存到银行,如果放着9%的年息不要,而选择了2%的年息,你是否会觉得“非常奇怪”呢?

 金融行业必备证书 《怎样做大国》世界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
看报道,在会场上,中国有些金融专家对克鲁格曼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中国贸易顺差主要仍在于“比较优势”,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债券更是“迫不得已”的行为。“中国的金融体系由于低效,不能有效地把通过投资积累的储蓄用出去,所以政府有多个部门在做向外投资。从过去一二十年看,美国等外国债权买得最多也相对最安全。”“中国的东西为什么在世界市场看起来比较便宜呢?我们的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包括企业的环保配套都没有计入成本内,东西就是便宜,所以卖什么什么就便宜。”

|www.aihuau.com|23

这些话可谓句句到位。但是,我总觉得这其实是在支持克鲁格曼的观点。克鲁格曼最刺激中国经济学家的地方是他认为中国的出口盈余不是所谓“比较优势”的结果,而是政策的结果。“我们的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包括企业的环保配套都没有计入成本内”,这些难道不都是有关政策的后果吗?

其实,冷静想想,克鲁格曼还是点出了中国经济的两个要害。其一,中国的金融市场太落后,有钱也不知道怎么花。不然为什么要有把上海建设成世界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呢?其二,中国的许多经济和社会政策都滞后于经济发展,比如医疗保险、教育投入、退休保障等等。这些基本的社会开支,其实都是劳动力价格的组成部分。教育是创造劳动力价值手段,医疗保险则对劳动力进行必要的“保修”…… 中国的崛起靠的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如果对劳动力的这些基本投资都省去,当然就人为地压低了劳动力价格,“中国制造”自然也就特别便宜。这种便宜当然不属于“比较优势”。

几年前,我针对有些经济学家所倡导的“衬衫经济学”提出“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其要旨就是呼吁制定完备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法规,给为中国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的民工们提供医疗、退休、子女教育等基本的社会服务,完全支付劳动力的成本。现在中国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义务教育、全民医疗保险、退休金制度等等,这都需要大量的钱才能实现。如果放着这些不做,而把钱放在美国的债券上,这怎么能不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呢?

如今,中国有句流行词,叫“中国不高兴”。克鲁格曼的中国之行,则显示了中国的经济学家“不高兴”,甚至媒体也跟着很“不高兴”。比如有家媒体就发表篇短评,题目叫《克鲁格曼很爱国》,讽刺克鲁格曼一味为美国说话,最后得出结论:“克鲁格曼的中国之行也告诉人们,经济学家其实也不是那么‘世界公民’,自由市场并不是他们唯一的信条,他们也一样会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我本人对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专栏中的许多言论并不以为然,我实在看不出克鲁格曼为了美国的利益而违背了什么经济学家的准则。请问:当今中美关系中什么是美国最大的利益?你看看希拉里作为国务卿第一次访华的言论就一清二楚,那就是劝中国购买美国的国债,其他问题都在其次。克鲁格曼的言行则正好相反,多少说明他作为经济学家还是独立于政治的。

要知道,负债累累的美国,要走出目前的危机必须大量借债。中国购买美国的债券,会大大降低美国国债的利息、降低借债的成本。鼓励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战略的核心举措。特别是最近,美国发行的国债市场反应不佳,中国等债权国对继续认购美国国债也已不那么热心,这导致了国债利息的上升。华尔街不少人认为这是对当前美国经济的最大威胁,非常恐慌。在这节骨眼上,克鲁格曼却跑到美国最大的债主那里,提醒大家对购买美国国债要三思而后行,这也叫“爱国”吗?

近代西方的崛起,仰仗于金融市场。政府可以利用金融市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但无法根据自己的政治目标创造出一个有效率的金融市场。那些服从金融市场的指挥、利用金融规律来达到政治目标的国家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金融中心,如阿姆斯特丹、伦敦和纽约。那些试图以政治目标创造、控制金融市场的国家,如波旁王朝的法国,最终只能走上财政破产之路。如果中国想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必须摆脱“不高兴”式的廉价经济民族主义,必须根据金融市场的信号来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而不要觉得金融市场是几个人或政府可以通过“国家利益”来操控的。克鲁格曼的中国之行所揭示的是:中国在营造世界金融中心的软环境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37058.html

更多阅读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怎样做大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夺,李鸿章感叹中国碰上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非改革不足以生存。其实,21世纪的中国,也将同样碰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只是这一变局没有19世纪时来得那么戏剧性,因此也更容易被忽视。这一变局,就是中国的

为什么印度不控制人口 《怎样做大国》以市场控制人口

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但是,许多政策还是遵循着计划经济的模式;如果不进行改革,这些计划经济所遗留的旧制度将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的人口政策,即所谓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这一政策的核心,是以行

中国老龄化危机 《怎样做大国》教育与老龄化的双重危机

中国的教育开支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长期过低,在2002~2003年度还一度下滑,农村教育面临的困难极大。根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玉林的研究,1999年全国2 036个县和县级市中,有1 021个县的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不足10元。虽

《怎样做大国》新人口论:全球老龄化与中国的应对

2004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并不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改变人类命运的事件,而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突变。这种认识一旦转化为行动,就会对人类命运产生本质性的影响。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以来,人口的过分增长,一直是人

声明:《金融行业必备证书 《怎样做大国》世界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为网友蓝梦月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