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业:金融风暴中独善其身的秘笈



“我们欧利华的生意从来都是一口价”。郑建业的这句话让人感觉他不像个商人。生活中的他看上去也不像是个企业老板。即使是在“全国电器行业应对经济危机”的会场上,他也没有一直西装革履。他会和每一个见到的人热情交谈,并且主动递上自己的名片。聊到高兴的时候,他会像小孩子一样快乐地眨着眼睛。郑建业在温州商人群体中并不显眼,然而在2003年,他引起了各地媒体争先恐后的报道。

但是这种报道却和郑建业的生意无关。在百度里同时输入“郑建业”和“欧利华”两个词条,前者的搜索结果远远大于后者。2007年,郑建业收到了一条白血病儿童的求助短信。他没有经过太多考虑就以个人名义资助这个孩子。尽管当时短信欺诈在国内颇为多见。为此,郑建业在当地名声大噪,甚至走进了央视国际频道的直播间。

在慈善和生意紧密结合的今天,郑建业的名声和欧利华的生意出现了断层。“我没有刻意作慈善,也没有刻意做生意。”郑建业如是说。也许在他看来,他并不需要名气来帮助自己的生意。

                         缘何“一口价”

郑建业的欧利华只做外贸生意。他的客户遍布中东、俄罗斯、非洲等地区,甚至坦桑尼亚国家电力公司只指定使用欧利华的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欧利华只生产漏电断路器一种产品,并且拒绝贴牌生产。在和客户谈判的时候,郑建业出奇地强势。“我的产品就是这个价钱,一分钱一分货”。实际上郑建业的产品价格要比柳市的同类产品高出许多。

这在柳市显得格外出众。习惯于低价竞争的同行们,可能无法理解郑建业的行为。他们更无法理解,为何郑建业如此强硬,反而还会有客户在考察了柳市企业之后仍然回头选择欧利华的产品。但是在生意场上,任何愿意被买单的强硬都不是“无本之木”。

透过一些细节,我们或许可以管中窥豹。要进入欧利华生产车间的人必须经过三道检查程序,并且要戴口罩、穿白大褂,甚至要清理无意中落在肩膀上的头发丝。郑建业认为,这些细碎环节都可能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和汽车工业相同,电气工业也涉及到零部件的采购问题,每一个商人都知道,外包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在柳市,多数企业都在采用这种方法。但是在郑建业看来,这似乎并不是最好的道路。“我选择自己做零部件和模具,因为这样我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及时进行改进,如果是从外界采购的话,改进的速度是跟不上客户要求的。”尽管如此操作给郑建业的产品增加了不少成本,但是从他的实践来看,客户仍然愿意为此买单。

与众不同的是欧利华所有的产品检测设备都是郑建业带头设计的。这种仪器的能够集中解决郑建业长期以来搜集到的客户意见。过不了任何一关的产品都会被视为废品。“尽管近几年柳市低压电器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但是在产品检测上下如此功夫的人却不是很多。”一位柳市当地的业内人士如是说。

据了解,郑建业的海外客户并不多,但是每一个都很优质,即使是在金融风暴横扫之后,任然保持着强劲的购买能力。不久前,一位俄罗斯客商到柳市考察,多方衡量之后,在六家企业中选择了郑建业,尽管郑的产品是比较贵的。看起来,现在的郑建业已经拥有了外贸生意中的话语权。但是这种优势并不好锻造,郑建业在经过很多失败之后,才认为“前人走过的路未必就好走”。

郑建业创业历程颇为复杂,当年他一句话辞去了国企的职位之后,遇到的是无尽的迷茫。他曾经做过小卖部,也只身去广州代理经销电器,还曾经开个专门修理无线电的小铺子。这都无法成为他的事业。即使在他决定投身电气制造并创办瓯江开关厂之后,他依然没有为自己定好位。“当时是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也许柳市的低压电器企业几乎都要走这样的道路。但是错过了最好的创业时期,“照猫画虎”的郑建业觉得自己当时几乎没有赚到钱。

90年代初,一位海外朋友向他推荐的一款德国制造的漏电断路器摧毁了他心目中固有的柳市产品形象。“原来漏电断路器还可以这样制造”他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当时的惊讶。而在1998年首次参加广交会的他惊喜地发现国外对低压电器的强烈需求。郑建业觉得大调整的时机已经来到。

“要和外国人做生意就不能用和中国人做生意的思路了”。郑建业总结道。尽管价格仍然是郑建业客户选择产品时的主要考量因素(他的客户集中于发展中国家或者一些工业欠发达地区),但是郑建业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这些老外们对技术的看重和对质量的要求。

因此,他必须跳出柳市固有生产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窠臼。幸运的是他找了突破点。

                           单一产品的理由

15年前的那个夏天,郑建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已经一个月了。他瞪着眼睛翻转着手中那个朋友从德国捎给他的漏电断路器,费尽心思地想弄清楚这个“魔方”中所有的奥秘。

尽管当时这个产品是德国70年代的技术产物,但是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在柳市也没有人敢于生产这种产品。郑建业说:“因为它的零部件和结构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可能当时柳市的企业家们没有勇气推翻过去所有的积累。郑建业做过考察,这种产品的生产线曾被我国的国企引进,据郑建业透露,这在当时是国家级两个攻关项目。但是这两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当时的售价很高。郑建业觉得要是自己能够把这个产品搞明白,在柳市生产至少能够把售价降到一半。

尽管郑建业最终实现了当初的构想,但是这个想法仍曾被认为是“南柯一梦”。事实上,因为技术的差距,郑建业为此产品的技术难关足足花费了5年时间。但是庆幸的是,他不止收获了这个产品。

 郑建业:金融风暴中独善其身的秘笈

现在的郑建业成立了漏电断路器技术研究所并加入浙江省断路器协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备案里,郑建业一共有24个和漏电断路器相关的发明专利。在研究这个产品的过程中,他对漏电断路器的理解逐步加深。“现在的这些成绩都是建立在那时候研究的基础上的”。郑建业笑着说。他不知不觉地就成了漏电短路器的技术专家,那款曾经的漏电断路器产品在欧利华已经被完全改造,郑建业推出了好几个后续的产品类型,而这些新产品却是建立在他自己对漏电断路器的理解之上的,并不是单纯的模仿。

郑建业坦言在做漏电断路器之初,并没有考虑过只做这一种产品。从小就喜欢拆卸家中电器的他对技术相当痴迷。当年,吸引他攻关德国技术的可能是他的兴趣。但是郑建业却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受益颇多。“没有我现在对于漏电断路器的技术支撑,我根本无法做到一口价”。郑建业如是说。当他的技术和产品一再被市场认可后,他的企业被业内人士以“专一化”概括。但郑建业似乎并不这样认为。

金融危机之后,很多曾经多元化做的风生水起的企业频频死去,面对着偶像的黄昏,多元化还是单一化?这个历久不衰的问题再一次被人们争论。尽管欧利华的单一产品表现得让他满意,但是郑建业并不否定多元化。只是他认为所有的多元化都必须建立在产品技术领先的基础之上。“如果让我在漏电断路器之外再去选择做另一个产品的话,我必须要求这个产品的技术是领先的,否则我将不会考虑。”郑建业如是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36343.html

更多阅读

酒桌上的规矩…国家陪酒员介绍凡人的秘笈 酒桌的规矩

酒桌上的规矩…国家陪酒员介绍凡人的秘笈昨天和几个好友一起吃饭,席间举杯威海卫烧锅,几年前我还能喝点高度酒(比如北京二锅头之类的大约一斤左右),学会健康养生之后,最近很少喝酒,朋友极力相劝,我只是倒上一杯红酒表示一下,而桌上一位“猛

行动成功学:必定成功的秘笈

文/李践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行动成功学:必定成功的秘笈目录第1节:解除自我设限第2节:成功无止境第3节:成必有方败定有因第4节:追求成功的捷径第5节:心态决定一切第6节:保持积极的心态第7节:人为什么会消极第8节:消除消极心态的根源

策划——人生成功的秘笈 ted八个成功秘笈

策划,这个人生成功的秘笈,古往今来,决定了多少人的升迁起伏,成就了多少人的前程命运;从女老总和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到亿万富豪刘永好的成功之路,无一不是——策划决定的人生。虽然策划并不神秘,人人皆可策划;但在长辈的希望、同辈的促进、晚

上海家化:危机中独善其身的秘密

金融危机猖獗的狂潮中上海家化今年三季报显示:化妆品营收增长24%,净利增长近49%,在国外大牌眼里简直就是“异类”。危机中独善其身的秘密何在?从一个单纯面向国内市场的小企业,如何成功走向世界,他的华丽转身是如何实现的呢?值得我们

雅宝路事件 风暴中雅宝路的“出口鞋链”

  雅宝路商家从意大利买回样板皮鞋,交由广东工厂研发生产,然后在北京摆摊迎客;东欧商人慕名而来下订单,此后,一双双高档时尚的皮鞋便流向海外,老外们的足下刻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从上至下撼动着这条产业

声明:《郑建业:金融风暴中独善其身的秘笈》为网友糊迴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