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数人在听到用刺耳的语气说的“这是你干的好事!”这句话时可能会退缩。这种语气和这句话会把人置于低人一等的和应受谴责的境地。像习惯性抱怨用语一样,一个人的语气和肢体表达也能传递出明显的带否定意味的信息。怒气冲冲地说出的习惯性抱怨用语会加重抱怨的程度。像“啧”这样的表达传递了温和但仍然明显是谴责的信息。我们还听到过这样的谴责语气,它附和着说教者用老练的、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语气说话。典型的谴责信息常常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出来。有些人耸耸肩膀,轻蔑地讥笑,紧皱着眉头,眼睛不停地转动,交叉着双臂,露出厌恶的眼神,避开别人,或者通过其他一些幼稚表现,诸如添油加醋地模仿和夸大他人的表述、声音、反应或面部表情来嘲笑他人。对某人的非语言性抱怨行为有助于引起他(她)的注意吗?“丹,你耸肩膀是不是想表明什么观点呢?”“苏琪,你皱起眉头又睁大眼睛,是想说什么吗?”在这种情况下,你请别人解释问题。但是,当你唤起别人对非语言提示的注意时,某些人将会产生戒心。你对于非语言抱怨提示的反应取决于你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好坏,以及你自己的心理状况。如果你镇定自若,毫不慌乱,自我感觉良好,并且能婉转地回答问题,结果很可能不同于那些唾沫横飞、满腔怒火的人。当碰上一个气势汹汹、正在抱怨你的人,你感到要对自己负责并准备作出建设性的回答时,不要指望普遍流行的理由。习惯于过分抱怨的人经常是不会听这些理由的。尽管如此,你还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以保持沉默;你可以确定什么是你同意的或是不同意的;或者你可以清楚明白地说明一下你与他人不同的观点。美国第33届总统亨利8226;S8226;杜鲁门曾说过:“我从不让别人陷入困境中,我只说事实,但他们认为那是活受罪。”公元1世纪,一个达观的奴隶埃皮克特塔斯说过:“一个人要寻找真理,必须先想到它是否适用于任何一个社会。”这说明他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自我觉悟。后来,到了20世纪,当代哲学家让8226;保罗8226;萨特在他名为“存在”的研究课题中,表达出“忠实于自我”在存在价值中是非常重要的。继续亲自寻找,你将会发现一个真理:陈词滥调地过分抱怨是没有任何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