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月9日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了卫生事业发展的“6个不协调”,其中“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卫生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是第一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条。 这一现象属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范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要更加注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注重社会事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是“看病难,看病贵”。
![如何看待粉丝经济 如何看待“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不协调”?](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125924112637.jpeg)
造成这一现象,卫生主管部门和医药机构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人们对就医诊疗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但与消费需求相对应的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和医疗服务人员数量却没有按比例增加,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带动医疗体制改革相应进行。从1978年到2005年,全国总人口增加35.4%,城市人口从1.7亿增加到5.6亿,增加2.3倍。但全国的医院、卫生院的数量从64 309个缩减到60 397个,反而减少6%,病床只增加65%,医护人员只增加43.6%。这种现象不仅仅影响到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同时影响到了与医药卫生密切相关的产业和行业的发展。 如何看待这个现象,陈竺部长做出如下回答:“我们对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坚持三个观点:第一,这是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新阶段和高层次的问题,有些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如果不改革,可能不存在这些问题,但原有的问题永远不能解决,我们也将继续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已经阻碍了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必须下力量研究解决;第三,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各界认识一致,国家财力也具备了解决的基础和条件。当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分析和认识形势,坚定信心,求真务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2009年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即将开始,在已经公布的医改实施细则中已经能够看到国家和政府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决心和努力。加大对医疗保障的政府投入;提高对医保报销的比例;新增加人均公共卫生费用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公立医院的改革……都是围绕解决“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而展开的。 但是,同其他任何领域的改革一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一样需要不断地探索改革的途径,积累成功的经验,这将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不仅仅因为其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密切相关,更因为它所涉及的部门和行业众多,也不同于其他行业可以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因此,在此过程中产生错误和偏差在所难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国家调整发展战略的过程,是人民群众不断受益的过程,也是卫生产业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