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粤东搞调研,了解到很多。由于医改政策率先在农村和基本开始实践,不管是基层卫生院还是参合者,他们都开始感觉到医改的好处。
在调研的过程不断给我很多思考,有些事“即景生情”,有些事“浮想联翩”。尤其是想到中国的医患关系为什么如此恶劣的时候。医患互信度低下是看病贵的原因之一。昨天记者不停地追问我关于某院3岁重症甲流病人自动出院后死亡引发的医患争论,要求我给与评价。因为我一直在粤东调研,“孤陋寡闻”,“不明事理”,我没有给与评论。
为什么甲流期间的治疗费用比普通感冒时的费用要高?“北大医院事件”的思考,中国红包现象等也进入我的脑海,这无疑是医患互信度极度下降,也许是医疗成本上涨的一个原因。
比如,“红包”现象就是不信任的表现。可以很客观地说,送红包是本来出自一种“感激”,后来演变为一种“寄托”。这种“寄托”就是出自对医生的不信任,觉得不送不踏实,担心若不送“红包”,会影响医生的手术质量。 再是,患者看病“舍近求远”,对社区医生不信任,这次甲流就可以看出,患者连这样的小病也不先找社区医生,而是首选去医院;小地方的患者更愿去大城市就医;患者看门诊首选专家门诊,导致挂专家号难。这些均是患者不信任小区医生和青年医师的具体表现。 对患者来说,“红包”“舍近求远”“挂专家号难”都是“高成本”,造成看病贵的一个原因。 患者是这样,医生何其不是这样呢?医生为规避风险,怕事后担责,怕举证倒置医生,他们会变得“谨小慎微”,尤其是尝过苦头的医生和医院,他们不再是“急病人所急”。 比如:医生不作为或不敢作为。例如治疗手法保守,或对危重病人不敢大胆施救。 “北大医院事件”就是一个医患争论的焦点,实际就是“用药与风险”的问题。患者家属认为如果医生让患者术后使用抗凝药,就会避免患者因肺栓塞致死。院方则认为如果使用预防性抗凝治疗,患者会面临因大出血死亡的危险。在治疗或用药都有利有弊的时候,我们如何选择?本来合格的医生应该是具有处理好其利弊关系的能力,具有辩证看问题的眼光,知道何时扬其利、何时避其弊。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医生已经不多了,他们更多顾虑的是“效果”。 又比如,“过度检查”。所谓的过度检查是因为有检查技术可以选择。检查技术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本来是为患者带来福音,使得现代医生比古代医生诊断快捷的多和“准确”得多。由于强调对甲流的防范和防止重症和死亡,因而对甲流的检查和治疗必定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严防死守”,“重兵压境”。对检查设备的依赖,成为医生规避风险、明哲保身的一种方法。即便靠医生自身的经验和技术就能诊断的病,也要最后由“机器”说了算,因为没有多少人会投诉机器。对于重症并热你,按照“规范”使用了达菲、抗菌素可能“责任”就轻很多,否则难辞其咎。而过度检查,势必大幅增加医疗成本。
我在粤东讲课的时候分析其因果关系的时候也提到造成看病贵的原因之一是医患互信度低下,是造成看病成本提升和医患纠纷发生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当然,还有很多原因引起费用不断地攀升。(请留意以往的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