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公信力就是生命力
周志懿:在昆明采访期间,听说您有“报业恶人”之名,您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孙学敏:“恶人”在云南话中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能人,另一层是不近情面之人。从事报业工作25年,无论是做记者还是做总编辑,无论是在新闻报道还是报业管理方面,我一方面追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另一方面实行“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的政策,决不畏惧任何压力。
周志懿:昆明报业圈称您所著的《杨天勇犯罪集团覆灭纪实》是《都市时报》发展史上的经典战役和重要里程碑,让一份面临生死存亡的报纸成为当年的报业“黑马”,是这样吗?
孙学敏:是这样的。2000年,《都市时报》的零售量因为云南省委宣传部统一价格后一落千丈,但自当年10月31日推出《杨天勇犯罪集团覆灭纪实》系列报道后,《都市时报》立刻受到读者的追捧,很多读者每天在报刊亭等着《都市时报》,甚至每份报纸炒到5元1份,零售量飙升,影响力也随之增强,从而在狼烟四起的昆明报业大战中杀出重围,奠定其在昆明报业市场上的地位。
周志懿:从这一方面说,报纸的核心在“报”而不在“纸”,也就是说,内容的生产能力是核心。
孙学敏:对。自2005年我调任《昆明日报》总编辑后,对内容非常重视,在当年改版之前,邀请14县市
副书记、宣传部长参加“《昆明日报》挑刺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单薄、难看、会议文件多、价格高”。
此后我们奋斗3年,《昆明日报》解决了“单薄、难看”的问题,并自2008年开始用铁腕狠抓独家新闻,提升报纸品质,可读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发行量也随之大增。虽然征订价比2005年之前提高了,但不再有人埋怨“价格高”。2008年2月16日,由于刊登了昆明市的官员电话,《昆明日报》一时“洛阳纸贵”,并实现史上第一次再版。2009年,报社将高扬“新闻强报”的旗帜,提升报纸品质,增加“第一次销售”,为“第二次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
周志懿:昆明市委将官员电话号码刊登在《昆明日报》上,一方面说明重视贵报这块舆论阵地,另一方面也验证了党报的公信力。那么,贵报如何平衡媒体公信力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孙学敏:媒体的公信力就是生命力。我们在市场上追求经济效益,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含糊,类似“三聚氰胺事件”这样祸国殃民的事件,宁可牺牲经济利益,也要坚守公信力。
另外,公信力并不只表现在“揭黑”的舆论监督报道上,不是为了“整死谁”,还包括以建设性的报道改进工作,推动企业、社会进步。比如,面对一些可以原谅的轻微事件,我们不炒作,而会告诉对方“你们在这方面需要改进”,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若不改进,坚决曝光。
周志懿:党报的公信力同样要靠传播力来保证。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应该积极利用网络传播渠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保证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及时、有效地传达给老百姓。贵报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孙学敏:的确,传播渠道很重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渠道建设尤为重要。2007年1月,我们开通报社综合新闻网站“彩龙中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多向传播和互动优势,建设昆明日报社这块“阵地”。
2008年初,昆明市委提出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并将集新闻、政务、商务、英文于一体的“昆明信息港”交给我社承办。对于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发挥“不吃不喝不睡不病”的精神,于当年12月11日正式推出,现已经成为宣传昆明、面向群众、便民利民的报社第三大媒体。
改革激活报业潜力
周志懿: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全球报业,欧美一些报业集团申请破产,中国的报纸也遭遇了“寒冬”,今年上半年广告收入下滑得很厉害,《昆明日报》上半年经营情况如何?
孙学敏: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了报业广告收入,但我们基本上没受到影响,我刚拿到统计数据,上半年《昆明日报》的收入同比增长30%。我对今年实现6000万元(不含《都市时报》)的总收入充满信心。
周志懿: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对报业来说亦然。那么您的自信来自于哪里?
孙学敏:我坚信中国报业的市场潜力,更坚信报人的改革将激活潜力。
从大环境来说,我国的报业发展潜力还很大,一方面千人日报拥有量还没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昆明来说,潜力还未充分挖掘。从报社内部来讲,自2005年推动内部改革以来,人的潜力被激活,《昆明日报》结束自1999年以来收入徘徊在1500~1700万元的历史,2006年收入增长60%,达到3017万元,2007年达到4010万元,2008年达到5002万元。
周志懿: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一批报纸与贵报一样实现了逆势上扬,但整个经济环境的不景气确实使
图解:我与昆明日报总编辑孙学敏合影
报业受到极大影响,有部分报人甚至担心报纸有一天会消失;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在辽宁、河北进行报刊退出机制的试点工作。那么您如何看待报纸消亡论?
孙学敏:中国报业自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目前还在上升阶段,报纸的潜力并没有充分激活,虽然自2005年进入整合期,出现“报业寒冬论”等观点,但绝不会像美国报纸那样,或破产、或停刊、或缩版、或只出电子版。美国传媒发展100多年了,现在进入了战略转型期,而我们的报纸才发展几十年,况且《华尔街日报》等还办得有声有色,所以报纸会死,但报纸行业不会消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办不好的、缺少竞争力的、没有特色的报纸一定会走向衰落,会被淘汰出局,但适应市场、适应形势、适应技术的强势媒体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所以,报纸一定要改革创新。
周志懿:这些年来,《昆明日报》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呢?
孙学敏:首先,推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加强了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建设。2005年是《昆明日报》复刊20年来内部人事变化最大的一年,新的领导班子“是一个懂业务、善管理的职业报人团队”。
其次,确定办报目标,在新班子上任后的第一次中层干部大会上,我提出“要斩断过去,开拓未来,振兴报业,团结一心做强两张报纸”等25条要求,统一了思想,鼓舞了士气,明确了报纸发展的未来方向。
再次,调整机构,革除体制弊端。一是将《昆明日报》发行部划并到《都市时报》发行中心,实行两报联动发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将报社内设机构进行归并调整,从14个减少到6个,中层干部从近40人精减为22个。
最后,健全规章制度,仅2005年《昆明日报》共下发各种文件123个,使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随后几年,更是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变“人管人”为“制度管人”。周志懿:昆明报业传媒集团将于9月26日挂牌成立,从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开启中国报业集团化时代以来,一些集团“集而不团”的现象比较突出,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孙学敏:几年前,报纸间的竞争上升到传媒集团层面上,由单纯的发行、广告竞争发展到多元产业的竞争。但“集而不团”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行政上的“拉郎配”,将一些报纸划归到集团后,并没有在人事、业务、经营、管理上予以突破。
即将成立的昆明报业传媒集团在短期内也将面临“集而不团”这一问题。不过,在成立集团之前,我们已经考察了国内几大报业集团,会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等措施,实行“扁平化”管理,用理想统一思想,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集团的整体效应,做大做强报业,做大做强云南省及昆明市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