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是河南郑州人,1994年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便投身媒体。陈峰对笔者回忆说,那时自己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一种神秘感,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新闻梦想。陈峰为70后。70后的记者从事媒体工作,往往有种文学情结,也怀有强烈的新闻理想。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文学盛行,文字工作者备受尊重,记者更是受人重视。那时如果能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则会令人刮目相看。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改变一个人命运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陈峰大学一毕业,便回到家乡郑州从事起了新闻工作。陈峰初进郑州当地的《国际经贸报》后,很快发现行业报不大关注新闻。在当时的环境下,报社能够提供的专业的新闻写作指导也很少,陈峰基本上靠自己的摸索去学习如何写新闻。大失所望的陈峰一年之后便辞职到了郑州另外一家报纸——《期货日报》。在《期货日报》,陈峰的处境有所改善,一个月也能够拿到千元薪水。不过一年后,陈峰再次辞职。几年后,他又到河南报业集团的《城市早报》工作。2002年3月,陈峰辞职南行,到《南方都市报》做了一个月的时政记者。《南方都市报》此时正崛起,需要大量的记者编辑。陈峰从西祠胡同网站上看到了《南方都市报》的招聘信息,便过去应聘,并应聘成功。都市报是我国市场化媒体的先锋,其记者编辑的招聘流程往往不受党报的“清规戒律”所束缚。为此,都市报发展早期,召集到了一大批有新闻理想的记者编辑,这在《南方都市报》体现得尤为明显。|www.aihuau.com|40陈峰成功应聘《南方都市报》的一个月后,《郑州晚报》改版,从原先的党报改为晚报,并新设立了《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改版之初,需要大量的业务骨干。报社在社会上公开招聘了一批人,当时的总编辑就到广州请陈峰回去担任《郑州晚报》的副总编辑。为此,陈峰回到郑州,担任《郑州晚报》副总编辑。但做了一年后,陈峰再次辞职,重新回到《南方都市报》做时政记者。陈峰有个好友孟波此间正在《南方都市报》,正是在他的鼓动之下,陈峰才再次投奔《南方都市报》。
![副总编 白林 杨新华 《记者圈》第一章第一节弃副总编一职投奔《南方都市报》](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12272032033.jpeg)
陈峰回忆说,他之所以愿意放弃副总编辑的职务到《南方都市报》做一般记者,原因有很多。在《郑州晚报》当副总编辑时,他主要把精力花在钻研业务上,所以到《南方都市报》当一名普通记者也没有什么心理落差。虽然《郑州晚报》是一份有50年历史的老报纸,但总感觉在那里还是无法实现他的新闻理想。考虑再三,他还是决定辞职到《南方都市报》工作。时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的杨斌十分器重陈峰,不仅欢迎陈峰重新回《南方都市报》,还将陈峰的爱人一同调入《南方都市报》。之前陈峰在《南方都市报》虽只做了一个月的时政记者,但发稿量多,并首次采访到了广东省委组织部的高层领导,这些给杨斌留下了深刻印象。陈峰远赴广州,这和广东的媒体环境息息相关。《南方周末》风靡全国,树立起南方媒体的新锐形象,而后起之秀——《南方都市报》又吸引了国内中西部城市的媒体精英纷纷加盟。这样一来,在20世纪90年代初,广州成为国内新闻人实现理想的最佳地,名记者也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