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新闻教育普遍滞后,因此在理论基础上,全国各大新闻院校的毕业生素质差距并不大。但是就实践能力看,差距十分明显。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一名新记者的成长需要通过实战才能进步。这也是知名媒体记者成长迅速的原因之一,有点类似医生。一名新医生如果被分配到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由于见识较广,成长就比分配到低一级医院的同学学得要快。在机会上,名校毕业生则占尽优势。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这些强势媒体集团基本上只向北大、人大、复旦、南大、武大等10多所名校招聘毕业生;国内名校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新闻事业发达,也使得毕业生有较多的选择。新闻院校学生一般有半年的实习期,他们选择到心仪的媒体去实习,进而寻找到机会留下来工作。笔者读大学时,就有师兄想进《珠海特区报》,于是他先到那里实习半年,表现不错最终留下来了。名校学生在实习方面也占优势,既可借助校友资源联系上好的媒体,也可借媒体来学校招收实习生的契机抓住机会。2001年年初,《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新闻中心在复旦大学招聘了几个实习生,其中几个表现优秀,最终签订了劳动合同。经过七八年的打磨,他们中已经有人做上了杂志的主编或知名公司的公关总监。在党报一统天下、媒体内部人事制度未放开之前,媒体多倾向于向当地的新闻院校招聘毕业生。即使是中央级媒体,地方驻站记者也主要招聘当地新闻院校的毕业生。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上海分社,其新进记者多来自于复旦大学。如此一来,媒体中的院校区域化现象十分明显。如在上海的媒体中,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占主流,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江苏全省各地的媒体,南昌大学新闻系和中文系毕业生掌控了江西大部分的媒体。 不过,广东和北京的媒体有点特殊。北京的媒体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生为主,在党报体系、新华社体系中为数不少。但是,由于北京的媒体众多,人大的毕业生不够用。为此,北京的媒体一直有从京外高校招聘学生的传统,因此使得北京的媒体记者出身比较多样,但总体而言,人大的毕业生在北京的媒体中占据主流。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媒体发达,但当地毕业生多对从事新闻工作不感兴趣,加上中山大学没有新闻系,导致广东的媒体也是大量从外地招聘采编人员。但总体而言,中大、暨大、人大、复旦、北大、南大在广东的主流媒体中具备实力,一些二三流院校的毕业生在广东地市一级的媒体较多。在新闻院校中,不能不提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前身为北京广播学院,是国内知名的专业新闻院校,为广电领域的黄埔军校,其毕业生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电台。浙江的广播电视学院在南方也有一定实力,但其毕业生主要在二三线城市工作。

由此可见,京沪穗三地媒体竞争的背后,其实也是国内几所名校毕业生的竞争——上海为复旦,北京为人大,广州为中大。电视台、电台这块则为中国传媒大学所垄断。在记者群体中,党校出身的也不少,但主要集中在体制内媒体中。媒体作为知识密集型单位,对记者编辑的文化教育程度要求比较高。但在体制内媒体中,不少采编人员是通讯员出身,有的老记者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于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这些记者往往会参与党校学习,从而拿到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