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华网-中文报纸自从诞生起便和国际媒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未孤独起舞。早在清末,外国传教士为了向华人传播教义,在南洋创办了首批中文报纸。上海开埠后,外国强夺租界,划分势力范围。此时的上海,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外国商人为满足其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需求,纷纷在上海创办了一批中英文报纸。像民国期间上海滩最闻名的两份中文报纸——《申报》《新闻报》均由外国人创办,后由国人收购才成为中资报纸。
![以赛亚第二章第四节 《记者圈》第二章第四节之中外记者比较](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121252837082.jpeg)
北京是民国期间另一个媒体重镇,虽然外国人在这里直接创办的媒体不多,但那时的报人多留学过美日,因此借鉴了许多外国的办报经验。在20世纪初,以密苏里新闻学院为代表的美国新闻教育模式更是风靡京沪,参照美国新闻教育模式,聘用美国新闻毕业生担任讲师的现象极为常见。1949年之后,中国的新闻体制和新闻教育模式长期参考前苏联模式。即使在中苏两国关系破裂乃至双方爆发战争期间,前苏联模式仍未从根本上遭摒弃。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新闻事业对外交流眼光放宽,尤其在都市报兴起之后,随着中国媒体市场化程度加深,导致原先强调宣传功能的前苏联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前苏联模式式微。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的新闻人重新将眼光投向了美国新闻界。美国新闻事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从新闻教育到新闻实践均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能够为中国新闻界提供参考。为此,从这点来说,本书所谈论的中外记者的异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美记者之间的异同。中美两国新闻事业起步之初,两国记者的社会地位均很低。报纸在中国兴起之初,记者为传统士大夫所不屑的职业,只是到了民国之后,中国多灾多难的大背景下,由于报刊能够启发民智、针砭时弊,才激发了大批有志之士投身媒体,记者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影响力才有所提升。1949年之后,中国记者尤为受到社会重视,尤其是党报记者,很多时候能够决定一名官员的仕途,党报基本上成为半个组织部。美国的政策是不允许政府创办自己的媒体,即不可用纳税人的钱来为自己宣传。为此,美国的报刊从诞生起,便为私人所有,使得记者只是个普通的职业。由于早期的记者多是辍学后半路出家做新闻,记者的地位低下。在1908年密苏里新闻学院成立之后,新闻学在美国开始成为一门学科。经过专业的训练,美国记者的专业素质逐步提升。美国的新闻事业经过长期的竞争,形成了一城一报的垄断格局,报纸重视质量,也有实力雇佣好的人才。加上报刊对社会政治经济有强大的影响力,记者才开始成为美国国内一份不错的职业。中国的新闻事业早期和美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由于1949年后中国的新闻体制长期推行前苏联模式,导致两国的新闻管理体制大相径庭。为此产生了比较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