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主任多是由资深记者提拔起来的状况相比,媒体的主编来源比较复杂。我们也对体制内媒体和市场化媒体两者进行区别。体制内媒体的总编辑多是从内部的部门主任提拔起来的。在体制内媒体中尤其是党报,总编辑一职成为组织部关注的重要岗位。总编辑的任命报社不能做主,需要经过组织部的考察、公示等一系列组织程序。但是,总编辑一职在领导岗位中是个苦差事,外单位的官员一般不愿意出任这个职位。加上媒体总编辑一职需要比较深厚的业务功底和政治敏感度,合适从外单位调入的官员也不多,所以体制内媒体总编辑多从内部部门主任中提拔。市场化媒体则多倾向于聘用知名媒体人担任主编。市场化媒体中主编的任用分三种情况,即党报集团下属的市场化媒体,民间资本控制的媒体,外媒中文版。党报集团下属的市场化媒体,其主编一般从母报派遣。选派母报部门主任到市场化程度高的子报担任主编一职,典型的是《南方都市报》。当时《南方日报》选派了一批中层干部担任《南方都市报》的主编、总经理等高级管理岗位。这些主编派任之后,既能够准确掌握政治风向,也能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往往在新闻报道方面有所作为。像《江南都市报》总编一级的高管多由母报《江西日报》中的部门主任担任,其在新闻操作上的放开度,对话题选择的准确把握度,使《江南都市报》成为江西报业中的一枝独秀。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市场化媒体中编委以上的职务需要通过集团的批准,导致内部部门主任晋升为主编的概率比较低。时间一长,这些媒体的骨干力量流失严重,进而影响其市场竞争力。|www.aihuau.com|45民间资本控制的媒体在主编任命上更加灵活。这些媒体的主编任命一般是会选择业界知名人士来担任。主编确认之后,再由主编确定其他的采编高管。但是,这些媒体的高管最不稳定,一旦经营不佳自然会被投资方炒鱿鱼。但是,经营好了也存在别人来摘果子的遭遇。正因如此,国内新闻业界并未形成一个成熟、稳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外媒中文版主编多喜欢任用海归。外媒中文版的实际控制人多是外媒内部员工,或者是中国香港的代理商,但主编会用中国人。有意思的是,外媒中文版一般较少用中国国内的资深媒体人担任主编,这与外媒对中国的新闻评价体系不认可有关。目前,国内的新闻评价体系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非市场化的,如新闻职称评为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等;二是市场化,如《南方周末》,从记者到编辑到部门主任再到主编等,可从职位上的高低来评价一个记者的地位。但是这种评价体系外媒并不认可。他们始终认为,中国的媒体是宣传机器而不是真正的新闻机构。往往在国内表现越优秀的记者,他们反而越不认可。前美国《新闻周刊》中文版主编陈序向笔者谈起过这么一个事情,北京有个不错的记者,曾经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但在申请成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时候,被哈佛大学拒绝,理由就是因为他获得的中国新闻奖太多,只是中国的宣传机器而已。因此,外媒和中国本土记者很难融合,导致本土记者较难成为外媒中文版的高管。
![页脚第一节第二节 《记者圈》第三章第二节之来源](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121132593492.jpeg)
外媒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以前曾经在外媒驻中国机构担任翻译和助理的中国人,等到外媒进入中国做中文版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首批职员;二是通过第一批人介绍的人。和美国、日本或者中国港台地区的媒体主编相比,中国大陆媒体主编普遍比较年轻。像中国台湾的报纸,记者需要经过三四十年的漫长经历方有可能被提拔为主编。日本记者四五十岁仍在一线采访也常见,美国的主编们则几乎都是白头发了。自都市报兴起之后,媒体快速市场化。由于媒体操作与原有的方式相差甚远,导致老报人难以适应。如此一来,年青人就有机会唱主角。中国的主编们如此年轻,实乃机缘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