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是在减少,而是在逐步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中等收入的人少,因就业不足而贫困的人多,而中等收入人少和就业不足的根源是企业太少,企业少的原因是创业的环境不好,创业的成本高,青年人创业太少,大家都去抢公务员的饭碗,不愿意创业,不敢创业,不能创业!因此,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将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在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上闪耀出自己的光芒。
不鼓励创业,不可能走向共同富裕 我国经济增长中,特大项目、大型项目、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等投资推动的程度高,而青年大学生创业、中小企业发展、劳动推动和能参与成果分配的经济增长程度低。比如,按照统计局普查数据,1998年企业法人为262.8万家,2004年为325万家。1999―2004年期间,关闭与新增相抵后,只增加了62.2万家。而根据私营经济发展报告的数据,1999年时个体工商户为3160万户,2004年时,下降为2350万户,1999―2004年在工商局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减少了810万户,平均年减少135万户,如果每户就业2.4人,损失就业为1944万人。 这些年的舆论热衷于宣传那些事业有成的老板级人物。对于摆小摊、蹬三轮之类的贩夫走卒则冷眼相待,有的城市的城管、工商、公安等部门更是将他们列入打击的对象。须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有能力去创大业,去当大老板。当一个小摊、一辆三轮、一只擦鞋凳、一个烧饼炉能支撑起一个家庭维持基本生存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承认这也是一种创业业方式?为什么不尊重以这样简易方式创业的社会底层人员?反而要以种种借口予以无情打击,一定要把他们驱入失业大军的行列中呢?难道城市的脸面、官员的政绩当真比老百姓的生存更重要? 还有,某些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为设置了那么多的就业障碍,收废品的破烂王要"统一着装、持证上岗",不到法定结婚年龄的打工者要办理"未婚证",开出租车得有高中文凭,开小门面的前置手续可以多达十几道,未开张就得向有关部门交纳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这哪里是在鼓励创业业,支持就业,分明就是在千方百计地制造失业人口,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我最近就得到消息,说有关部门准备统一为青年大学生创业公司审核刻公章事宜,准备收取50元的手续费。 我的一个结论是:目前实际上重点发展特大和大型企业的战略,歧视个体经营、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某些体制和政策不改变,特别是向个体经营、微型及中小企业乱检查、乱执法、乱收费和罚款不止,中国不仅不可能实现收入的公平,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还必定会滑向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拉大的拉美陷阱! 鼓励青年创业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我认为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战略。现在各个地方的发展战略就是大企业战略,经济总量增长很快,但对就业的影响很小。而对中小企业而言,政府管制过多,现在有的地方擦皮鞋都要到工商局注册。有的城市要建设无摊贩城市,全市几百万人口只有80个左右"合法"的西瓜摊位;有的还要将捡破烂的统一着装管理,并实行政府许可准入,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并对"违规"捡破烂者进行罚款处罚;有的要消灭城乡农贸集市,将卖农副产品的全部赶入较为现代化的超市中。这种与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国情不相符合的城市"现代化"意识,对城市第三产业就业机会的扩大造成严重的损害。 二是收费太高。目前的财政收支体制存在着重大的弊端。目前在这种体制下,几乎没有一个政府部门不收费,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普查数据表明,2004年公共管理部门与社会组织收费共有12211亿,其中政府各部门收费9367.67亿。 三是对中小初创期企业尤其是对帮扶企业的企业支持太少太少。企业发展起来了,政府和银行都围之转,送温暖不断。可是,企业在初创企业阶段,有谁关心过?有多少政策给予扶持?事实是:这些企业最需要帮助,最需要政策帮扶一把。这些企业最具活力,也能解决大量人员就业。有更多的青年创业,社会财富才能有机会重新分配,这将是社会公平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