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展开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章之3.1泰勒对科学管理所作的探索
泰勒的生平弗雷德里克8226;泰勒,生于宾夕法尼亚杰曼顿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他的母亲生于清教徒世袭家庭。泰勒在这个家庭中受到了不寻常的教育,为他今后的工作作了素质上的准备。泰勒在早期教育中,大量学习古典著作及法语和德语。泰勒迷恋科学调查研究和实验,强烈希望遵照事实改进和改革事物。早期,他还对缺乏优良的方法充满了不满,并且发明了一些精巧的器具,这些都为他后期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泰勒的父母希望他能继承父业当律师,让他到菲力普斯8226;埃克塞特学院上学以便进入哈佛大学,由于泰勒学习刻苦,时常开夜车,使他的健康和视力受损,不得不辍学去费城的液压机厂做学徒,在那里干了3年。3年的学徒生活是清苦的,过着犹如苦行僧般的生活。在那里泰勒受到了非常严格的锻炼,使他在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方面获得深切的体会,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徒期满后,22岁的泰勒来到了大钢铁公司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做了一名机械工。由于泰勒工作努力且表现突出,仅用了6年时间就从一个普通的技工提升为总技师,并在1884年提升为总工程师。在这个过程中,泰勒深感自己没有系统地受过高等教育,因而他参加了新泽西州的斯蒂文斯理工学院业余学习班,于1883年毕业,并获得该学院的机械工程学位。他在米德维尔工作了12年,不断地从事关于管理和技术的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劳动所花费的时间。1890年,泰勒到一家制造纸板投资公司任总经理;1893~1898年,从事工厂的管理咨询工作;1898年,受雇于宾夕法尼亚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做咨询工作,在此期间他同怀特发明了高速工具钢并获得了专利。1901年以后开始无偿地做咨询工作,并不断地进行咨询、演讲并撰写管理文章,宣传他的管理主张。1906年,泰勒担任了声誉很高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1915年病逝,终年59岁。他的墓碑上刻着“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8226;温斯洛8226;泰勒”。他的著作较多,其中最著名的是1895年发表的《计件工资》(Piecework)和1903年发表的《车间管理》(Shop Management),以及1912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泰勒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泰勒真正开始观察管理问题,可能是刚到米德维尔工厂当工人的时候。泰勒的清教徒家庭所形成的观念,和他发现的许多工人在干活时磨洋工、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当时,有些工作早已实行了计件工资制,但是由于雇主在工人提高生产率以后就降低计件的单价,以至于谁也不愿意多干活。工厂为了提高产量,在计件工资的基础上又采用了利润分配制度,以弥补计件工资的缺陷。尽管如此,工人仍然丝毫不愿多干活。从道理上讲,工人是不可能不希望获得较高收入的,所以采用计件工资应该很容易达到目的,但是为什么产量就是不能提高?在泰勒看来,工人的产量只达到当天能完成产量的三分之一。因为泰勒是从工人做起的,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是由车间工人自己商量决定的,在他当工人的时候也从不打破这一定额。当他当了工长后,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这是由两个问题引起的:一是因为经营者不明智造成的。如果工人拼命干活产量当然会提高,工人的收入也会相应的增加,但经营者却因为产量的提高而调低单位产量的工资水平,于是引起单位产量的工资率下降,致使工人非常努力地干活也达不到原先的工资标准。这样一来,工人们就把工作量定在只要适当地把活干到不被解雇的程度,就不再继续提高产量。所以,从这方面看工人磨洋工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二是工人们也存在着误解。他们认为如果过分地努力工作,那么同伴们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即是说,如果工人拼命干活,就会造成连已经有工作的工人也会失去工作,因此,从帮助同伴的角度上说,努力增加产量的必要性也就不存在了。泰勒对工人磨洋工的问题是这样解释的:第一,工人的认识问题。认为加快工作会使另外一些工人找不到工作。第二,管理问题。当时的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第三,工人的传统问题。工人们使用代代相传的单凭经验的工作方法。通过以上分析,泰勒觉得主要责任在管理部门,只要管理部门能适当地确定工资,提供适当的激励,便能减少怠工。克服磨洋工现象的真正困难,是如何切实为每项工作规定完全公正的标准,即怎样取得“合理的工作量”。这就必须从事实出发,通过科学的试验来找出这个含有深刻科学意义的标准。|www.aihuau.com|28
泰勒对科学管理的探索泰勒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科学研究一样,都是从实验开始的。泰勒结合他多年从事机械生产的经验进行了艰苦探索,这主要反映在他的三个最有名的试验中。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金属切削实验泰勒的三项实验可以说都取得了成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这些实验将他的科学管理思想理论,深深地扎根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这也正是他的理论能对当时社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原因。
更多阅读
西方哲学智慧十三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十三章之13.4 日本企业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世界企业界的兴衰极具戏剧性。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腾飞,不能不说有欧美各国对其大力支持的功劳,特别是欧美企业界的支持,对日本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
西方4第十章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十章之10.2,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世界格局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整个世界格局处于一个大动荡的前夕,许多矛盾在不断酝酿着、积聚着。东西方两大板块在不断地碰撞、交融、渗透。由于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不同,以及各种传统文化的差异,使整个世界的格局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主
西方4第十章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十章之10.1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从现在起,任何国家——也包括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要想在经济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接受:世界经济正起着主导支配的作用,国内经济政策只有在加强该国的国际竞争地位,至少是不损害这种国际竞争地位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成功,这也许是变化的世界经
西方世界劫难4第九章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九章之9.3经理角色学派
概 述 经理角色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西方出现的一个管理学派,是英文Management Roles Approach的意译。它之所以被人们叫做经理角色学派,是由于它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提高管理效率。他们所讲
西方3第九章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九章之9.1权变理论学派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汤姆8226;彼得斯9.1 权变理论学派 概 述 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权变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