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里的第三类人:智人(三)



所谓“智人时代”,就是以智慧为工具进行创造(创新)的时代。

 

就如上文所说,智慧也是知识的一种,只不过它类属于隐性知识、而非显性知识。换言之,所谓智慧(智人)时代,其实就是以隐性知识为主要知识源泉的时代。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就思维方式上来说,其实是彼此相互冲突的。

 

工业时代所推崇的技术发明是典型的“显性知识”,它代表着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一丝不苟的理性态度等等,它不仅要求技术分明者必须专心、专注、心无旁骛,而且要求发明者必须以组织目标为中心来开发或发明,所以工业时代的技术发明者,其实是“专业主义”的代名词。相反,代表着“隐性知识”显著特征的一些东西,譬如:想象力、经验、直觉、甚至是灵机一动的突发其想等等,不仅不会被当作是创造力的源泉,更为糟糕的是,由于隐性知识所具有的发散性的思维方式、随意的联想或想象等等,背离了严谨严肃的科学精神,妨碍了技术分明者的专心和专注,所以它恰恰是技术发明者的大敌。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组织里,都隐藏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只不过由于工业时代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知识资源,所以对组织里隐藏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往往视而不见。

 

所谓“组织里隐藏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是无须过多解释的:第一,任何人对同一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些“不同看法”其实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智人的隐性知识。第二,这些“不同的看法”,其实是来自个体之间各自不同的经历、经验以及知识背景,相反,假如经历或知识背景相同或相似,那么“解决方案”也很可能是单一的或相同的。第三,虽然解决问题常常需要专业知识(也就是科学技术),可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来自于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各种“奇思妙想”,包括了创意、点子等等。

 

另一个流传甚广的“把牙膏口扩大1毫米”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其产品优良,包装精美,很受消费者喜爱,营业额连续十年递增,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到20%之间。可是到了第十一年,企业业绩停滞了下来,第十二年、第十三年也都是这祥。公司总裁急忙召开高层会议商讨对策,可是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这位总裁忽然想到:何不在公司全体员工中征集对策?也许真的会有“能人”出现哪。公司总裁许诺:谁能想出解决的办法,让公司业绩增长,重奖五十万元。这时,有位基层的年轻经理站了起来,递给总裁一张纸条。总裁打开纸条,看完后马上签了一张五十万元的支票给他。那张纸条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牙膏管开口扩大1毫米”。人们每天早晨习惯挤出同祥长度的牙膏,牙膏管开口扩大1毫米,每个人就多用了1毫米宽的牙膏,这样,每天牙膏的捎费量将多出许多!于是公司立即开始更换包装。接下来的一年,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2%。

这位基层年轻经理的做法,同那位毫不起眼的小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所使用的创造的工具,都是思维方式、而不是科学技术。

 

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能诞生一项核心技术发明,而当一项核心技术被发明之后,随之而来的大量的创造(创新)活动,其实是围绕着这项核心技术所进行的持续改善或外观改变----我把这种“持续改善”或“外观改变”的创新,称之为“日常的创新”。

 

而“日常的创新”(或称之为“常态下的创新”),绝大部分与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发明无关,相反,它是在考验你是否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就如同把蒸汽机用在火车上就发明了铁路公司、把蒸汽机用在轮船上就发明了轮船公司一样,无论是持续改善、还是外观改变,其实都是在尊重已有核心技术所做的某种位置改变或次序颠倒,相反,假如你的思维方式与大众相同或相似,那么,你将被淹没在大众的洪流中而成为它们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即:你并不拥有“智慧”)。

 

在这里,需要对“商业智慧”和“人生智慧”做个区分。

 

所谓的人生智慧大都属于个人内心修炼的范畴(中国儒家学说可谓是中国式人生智慧的典范,最高境界当属于中庸之道);而商业智慧却与这种内心的修炼无关,相反,它是彻底的面向组织外部的一种洞察力和判断力,更准确的说,它是对于整个社会走向以及未来消费方式的一种预见。因此,人生智慧高的人不等于商业智慧就高,因为人生智慧是向内的、而商业智慧是向外的。

 

必须牢记的是:是顾客的消费行为决定了企业组织的命运,而不是相反,(这又让我想起了德鲁克的经典观点:企业目的是创造顾客、而非创造利润,因为顾客是组织外部的,而利润是组织内部的,)。事实上,创造顾客的实质就是在创造需求。在这里,“创造需求”和“满足需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针对已经存在的需求试图去满足它,另一个则是完全意义上的“无中生有”。因此,按照智慧本身的难易程度以及智慧对于组织的贡献率来说,商业智慧也可以分为大智慧、中智慧和小智慧----那个“灵机一动”的小工以及令人“意想不到”年轻经理的智慧,无一例外的都是雕虫小技式的小智慧,而真正的大智慧是属于那些依靠想象力而开创了新产业的企业家。

l         商业的“大智慧”----自由的想象力

 

许多人常常认为只有作家或电影导演才需要想象力,而所谓“务实的”企业家并不需要想象力,可是它们错了,因为创造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尚未发生的事实,所以企业家需要想象力来帮忙。

 

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想象”之所以非常困难,是因为个人的想象力总是受制于个人的经历、个人所受专业知识的限制、以及不够开阔的个人视野等等,也就是说,自由的想象力的最大羁绊,其实就是自己!更准确的说,是受制于个人狭隘的或缺乏角度的思维方式。很快的,你会发现,所谓商业大智慧的想象力,其实是一个综合体,包括了你的独立看法或远见、你所掌握的和搜集的相关信息、以及整个社会时代(或地域)对你个人的影响力。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你的看法以及独立的判断力。

 

一般来说,想象力的商业大智慧常常是这样发问的“假如能够这样或那样……就好了”,在这样的发问中,你会发现自己的想象力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譬如,假如能够实现这样的梦想,我还缺少什么?是缺少某项技术、还是顾客需求、抑或是缺少可执行的团队?而“顾客需求+某项技术+执行团队”,正是想象力成为商业智慧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当然,统领这三项要素的是你那独一无二的看法或远见,也就是你的想象力。

 

许多人常常以为制约相象力的拦路虎是缺乏核心技术,可实际上,它并不是受制于核心技术、而是受制于人们的消费观念以及支持想象力的系统。譬如,每当提及电灯的发明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爱迪生。而事实上,爱迪生其实是第23位发明电灯的人,因为早在19世纪初期,汉弗莱。戴维就发明了弧光灯,并被广泛应用于广场、剧院等公共场所的照明。实际上,爱迪生是把电灯的价格要低到普通百姓能够接受,并且建立了配套的电力传输系统。因此,与其说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家,还不说他是伟大的创业家更恰当,因为是爱迪生赋予了电灯这一技术成果以巨大的商业价值,

 

作为商业大智慧的想象力,常常需要一个重要的工具,那就是角度!也就是说,没有角度的、漫天自由的想象力,大多属于没有商业价值的幻想或白日做梦。而只有当你拥有确切的、明确无误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角度时,才会让你的想象力有了落地的依靠。这其中,角度的价值在于“与众不同”,反过来说,假如你不能够与众不同而是流入了大众的洪流中,等于你没有角度,无法在混沌一片中找到尖锐的或恰当的突破口。

 

譬如,以酒店业的演化为例,来说明“角度”在想象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早前的酒店业,是沿着“星级酒店”的方向在演进。一般来说,星级越高,酒店的软/硬件服务越高档,价格也是随之水涨船高。当下,星级酒店最高的星级,已经不止是高档的五星级,而是演化到了的几乎接近极至的超级奢华的七星级,似乎酒店业的竞争,已经到了“只有华山一条路”、而无其它的竞争路径可走了。可是,2002年,携程与首旅集团共同投资建立经济型酒店“如家酒店”却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经济型酒店。经济型酒店一般是指以大众可以支付的价格为顾客提供专业化服务的酒店。经济型酒店定位于普通消费大众,价格适中,基本设施齐全,它的特点是把客房(而非餐饮或娱乐)作为经营的绝对重点----这也是经济型酒店与其他类型酒店的本质差别。

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型酒店”的异军突起,打破了早前酒店业“星级酒店”的演进方向。

实际上,它所使用的“角度”,其实一点也不新鲜,只不过是价格作为突破口,撕开了看似豪无差别的消费群体(“星级酒店”的演进路径是价格越来越高、而“经济型酒店”却是以价格适中甚至偏低为演进路径),当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消费者眼里,它的角度是价格,而在酒店业内人的眼里,它却是把餐饮、娱乐、甚至前台大厅等等,排斥或拒绝在了酒店之外,而在此之前,餐饮或娱乐却是酒店业“必不可少”的项目。一般来说,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定位”,可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所谓的定位,却是取决于角度----只有当你确定了自己的角度,你才会知道面对庞杂的事物如何进行“取”或“舍”。

那么,在“经济型酒店”和“星级酒店”之外,就没有其它的第三条路可走了哪?未必!

“桔子酒店”在经济型酒店之外,正在悄悄的崛起。“第一次走进这家酒店,她的时尚、品位以及镂空装璜设计的个性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一位客人这样描述她第一次入住桔子酒店时的感受。由于桔子酒店的连锁经营模式,许多人一开始便被人们归入经济型酒店阵营,可是,桔子酒店创业者之一的吴海却绝不同意,“我最伤心的就是,把桔子当成经济型酒店”。其实,桔子品牌的灵感来自于美国加州的桔子郡,吴海曾住过桔子郡的一家私人酒店,酒店虽小,却处处充满了艺术气息,包括走廊的壁画以及桔色的环境氛围,于是吴海决定将这样的酒店风格引入国内。实际上,桔子酒店的客户群主要是30多岁的年轻人,比较自我,比较张扬,但属于含蓄地张扬。吴海说,“我想把桔子酒店做成‘设计师酒店’,其实,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说,桔子酒店更象是一家“品位酒店”。

“品位酒店”(桔子酒店)的诞生,是从人的品位角度,从而将消费者无形中划分为了“有品位的”和“无品位的”(而不是“有钱”或“没钱”的经济性角度),并且为自认为有品位的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极富设计感的客房可以与五星级酒店媲美,但是价格很经济,可以说是最好的经济型酒店”,显然的,这就是桔子酒店在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之外,找到的第三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而将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价格之间)抹平的把个东西,就是以“时尚、艺术和设计”为卖点的酒店。用桔子酒店创始人的话来说,他开始时只是想做一家比较前卫的“设计师酒店”,可却没想到如此“与众不同”的另类酒店竟然这么受欢迎,并且很大众化、而非之前所预计的很小众。

 

假如你以为“品位酒店”(桔子酒店)就是终点的话,那你肯定错了,因为更令你瞠目结舌的“个性化”酒店开始出现。

 

深圳有人创办了一家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个性酒店”,它不仅不把建筑本身的“曲里拐弯”当成毛病,反而是刻意的制造出各种不同,包括了把“规矩的”变成“不规矩的”、把“同一颜色的”故意变成“五颜六色的”……总之,它是以“非标准化”作为唯一的标准,以此来彰显它所宣称的“艺术个性”。事实上,当你从人的本身出发(譬如个性或品位)、而非经济性的角度出发,你会发现或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型酒店来。譬如,从人性本身需要的体验性的角度出发,你会发现“监狱式酒店”其实是个不错的主意。虽然这些基于人的角度而诞生出的各种酒店,未必能够连锁/扩张/获得高额利润,可是谁又能说它们不是“独一无二”或“与众不同”的新型酒店?!

显然的,“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品位酒店”--“个性酒店”的演进路径,就是从关注事物的外部转而关注人性自身的过程,也就是看待同一事物而“角度”却在不断转换的过程。

 

 企业组织里的第三类人:智人(三)

开始时,“星级酒店”的着眼点是越高档(或越奢华)就获利越多的经济性角度,这也是古老的“贫富观”在当代酒店业的具体体现;而“经济型酒店”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贫/富观念,它认为,面对着社会上出现的大量的旅游人群、商业人群等等,奢华或过分奢华反而是一种多余;而“品位酒店”的出现,则彻底放弃了经济性的视角,转而关注经济性之外的人的本身,包括了人的个性、人的品位等等。而“个性酒店”的出现,又将“品位酒店”所推崇的个性化大大的向前推进了一步,甚至是达到了商业性酒店所能达到的个性化的极至。

 

我历来瞧不起“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一根筋式的人物,因为在他们所谓坚韧或坚强的背后,其实是他们缺乏智慧,具体来说,就是缺乏角度----当你缺乏想象力时,你需要检讨的是:你是不是缺乏一种恰当的角度?!

 

当然,有些人并不认为这是“想象力”在起作用,它们宁愿使用“战略”、“定位”或其它的一些词语。可实际上,这些管理词语都是过时的玩意。我之所以说“战略”、“定位”等等是过时的工业时代的管理词语,是因为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的区别就在于:工业时代的未来通常来说是“确定的”、而知识时代的未来通常来说是“不确定的”,就如同盛大网络游戏的陈天桥所说,“我并不担心已经存在的大公司,相反,我是担心那些躲在世界某个角落里的不知名的个人,突然杀出来从而颠覆整个商业世界的格局”,实际上,陈天桥所说的“躲在某个角落里的不知名的个人”,其实所代表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假如一定让我在波特和明茨伯格之间要做个选择的话,那我一定会选择明茨伯格、而不是波特,因为波特的“战略理性化”代表着确定条件下的条理清晰的理性分析,而明茨伯格所谓的“战略手艺化”,其实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的个人随机式的反应。

“想象力”之所以成为了知识时代“战略”中的关键词,也是因为战略的实质其实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的个人随机式的反应。它更多的是受制于各种信息的困扰而变得举棋不定,而当你举棋不定时,这时就需要你的“角度”来帮忙----只有当你选择了一种恰当的或合理的角度,你才会知道的你的企业战略是什么?!

因此,“想象力”其实是将各种信息揉碎了之后,采用某种恰当的角度所形成的“预见”----它当然是一种“预见”,因为就如上文所言,创造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尚未发生的事实,所以需要想象力来帮忙。这其中,不仅“角度”十分重要,而且“时机”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就如同你在当下就设想去火星旅行是胡说八道一样,只有当眼下的技术以及消费需求支持你的想象力或预见,你才有可能使你的“想象力”梦想成真。

l         商业的“中智慧”----建立横向的“联想”。

相对于“非常困难”的大智慧(想象力)而言,还有另外一种(相对容易)的智慧,就是建立横向的“联想”,我把它称之为“中智慧”。

我们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大智慧(想象力),通常是指开创了一个未曾出现过的新产业或新行业,譬如谷歌,譬如微软,它们是彻彻底底的开创者或创造者,这不仅因为在它们之前从未出现过这种产业,更是认为它们是在人们的一片质疑声中杀出了一片新天地,(我们应该向那些拥有大智慧并且开创了新产业的伟大企业致敬!)。

一般来说,大智慧(想象力)的出现,需要这样的社会背景:一,社会的时代处在转型期,旧时代即将结束,而新时代即将开始,二,对于商业或企业而言,它必然诞生一项或几项代表着新时代的核心技术,就如同农业时代转向工业时代的蒸汽机,工业时代转向信息时代的软件和网络技术,三,围绕着新技术所产生出来的消费者在生活方式上的支持,它们通常表现为消费者在“观念上”的转型和支持。从这个意义来说,拥有大智慧(想象力)的伟大的企业,不仅凤毛麟角,而且严重依赖整个社会时代的转型。

可是稍次一等的“中智慧”,就不一样了,它不仅不需要非凡的想象力,更是与试图发明新产品无关,其实,它只不过是将现有的商业元素进行一次重新的排列组合。

 

“把原本不放在一起的东西,你把它们放在一起”,这就是横向联想的“中智慧”所创造的商业价值。譬如,名燥一时的PPG创造出了什么?它其实什么都没有创造出来:男性衬衫是另外的制造厂家生产出来的,网络则是社会上早已经普及的,而所谓“快速输送”则是物流公司的功劳,可是,当“网络”和“男性衬衫”这两个原本不搭界的东西碰撞在一起,就产生了神奇的商业价值。

 

“横向的联想”通常来说,所对应的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商业模式”。曾经有人说,所谓商业模式“就是一块钱在你的公司里转了一圈,最后变成了一块一”,这只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而非消费者的角度对商业模式所下的定义。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模式,代表着这样一种看法:世界上并没有独立的企业或产品,它们都是以某种“看不见的方式”在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而这种微妙的横向联系,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商业模式。

 

大多数失败的商业模式并没有意识到,商业模式的价值在于需求的一端、而非供应的一端。通俗的说,你卖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卖、卖给谁、以及顾客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好处?

 

因此,作为企业个体的商业模式,所对应的其实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换言之,没有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的支持,任何奇妙的商业模式的结果都是失败。而发现或寻找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则是从“分众”开始!实际上,所谓的分众,其实就是将原本的大众分离出一部分,从而形成不同于大众意义上的所谓特殊消费群体,当然,这群看似乎不合大众口味的特殊消费者其实它们一点都不特殊,它们不仅以所谓的“特殊性”存在于商业世界中,并且一点都不能排除它们从“支流”变成“主流”的可能性。

“横向的联想”的价值,就在于发现或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譬如,你把商业网点开设在社区里,就改变了消费者以往的跑大商场的生活习惯,就如同7—11便利店一样。

 

在这里,“商业网点”和“社区”之间,就建立了横向的联系。其实,它的实质是为消费者日常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说,“便利”的出现,是因为企业将商业网点和社区之间建立了横向的联系(联想)。我们能够明显的感觉到,7—11便利店其实什么都没发明,只不过是将原本没有联系的东西建立起了联系而已。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容易,至少是没有我们假象中的那么困难,前提是:只要你能够提供恰当的便利或体验的商业模式,就会快速的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横向的联想”也包括三种方式,一种是“正向的联想”,另一是“逆向的联想”,第三种是“交叉的联想”。

 

第一种是“正向的联想”,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形成的产业链,它的次序是自然形成的,就如同铁矿石—钢铁厂--产品一样,是一种几乎无须动脑筋的产业链,因此,要想在“正向的联想”中获得令人意外的效益,通常来说,只有增加、减少或替换其中的某个环节才有可能获得。因此,在正向的联想中,“增加”、“减少”或是“替换”某个环节,成为了“正向的联想”的关键词,此处不做过多论述。

 

与“正向的联想”相反的则是“逆向的联想”,它是从消费者出发,从而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显然的,它是将传统产业链做了次序的颠倒,将“终端”当作了“起始端”。

 

譬如,当你从“终端”、而不是“起始端”来看待商业模式时,你会发现什么?通常来说,“起始端”(也就是企业的眼里)看来,衣服就是衣服、鞋子就鞋子,它们是彼此不相干的两个产业;可是,如果你从“终端”(也就是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则完全不一样了----当一家时装企业经理询问一个白领女士:为何不喜欢这款今年流行的时装产品?这位女士的回答令人大跌眼镜:对不起,它无法匹配我的鞋子!显然,这位经理并未意识到:“时装”和“鞋子”,在企业眼里是不相干的,而在消费者的眼里,却是彼此关联、甚至相互制约:时装是否畅销?其实是受制于毫不相干的鞋子。就这样,“时装”和“鞋子”,在“终端”(也就是消费者的眼里)就被联系在了一起。

未来的商业生态,就好比是“农村集市”:集市形成了农村人最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重要的不在于你的顾客是谁,而是你是否把产品摆到这个集市上?!产品形成集市,反过来所有产品都从中受益。

 

这就是“逆向的联想”的价值:当你从终端(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待产品,你会发现并没有所谓的“独立的产品”,许多产品都是彼此相关、密切联系的。当我们去观察集市中的一个人——譬如一个老农民——他是怎么做的?他会吃碗馄饨、看看戏剧、再买件新衣服,显然,这一连串的产品(馄饨、戏剧、新衣服),原本是彼此分离、毫无关联的,但是现在,它们却在一个老农民“逛集市”的生活方式中,被串联了起来,成为了彼此支持的关联产品,形成了生活方式的商业生态。

 

第三种是“交叉的联想”,它所对应的是我们今天常常说起的“免费的商业模式”。

 

许多的产品之间,既构不成消费者角度的生活方式,也不存在着上/下游的传统产业链的关系,可是,有的企业却“硬生生的”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

 

譬如,吉列公司花了四年时间发明了一种可更换刀片式剃须刀,在最初销售的这一整年里,只卖出了51副刀架和168枚刀片。但接下来,吉列做的事情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他以极低的折扣将数百万副刀架卖给美国陆军,军队自然将刀架当作生活必需品发给了士兵们。后来他又设法将刀架和几乎所有商品都捆绑在了一起 ——从绿箭口香糖到红茶茶包,不一而足。仅仅又过了一年,他就已经售出了9万副刀架和1240万枚刀片。在“交叉补贴”模式下,买单的人仍然是消费者,只是在另一个时间和地点付账而已。这种用低价甚至免费的商品做引子,以此吸引顾客购买高价商品或长期增值服务的手段,已经在商业社会中屡见不鲜。

 

这种“交叉的联想”有些类似于中国古老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智慧:你免费获得一件产品的同时,为另一件产品或服务付费。

 

至此,你再也不会怀疑“想象”以及“联想”,是一种智慧!它们不仅能够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或商业价值,更是在考验着你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至此,你也不会再相信“智慧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的鬼话了,因为它们确实与科学技术无关。事实上,商业模式什么都没发明,只不过一种对于现有商业元素的重新排列重新,而它需要的管理技术,就是横向的联想。

 

 

l         商业的“小智慧”----令人意想不到的“突发其想”。

 

那个“灵机一动”的小工,以及令人“意想不到”年轻经理的智慧,无一例外的,都是雕虫小技式的小智慧……(以下略)。

 

…………

 

据我个人的估计,拥有大智慧(想象力)的伟大企业,从企业数量上来说,应该不足1%,因为它不仅需要特定转型时期的需求,也需要在特定时代诞生出“凤毛麟角”的伟大企业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代的机遇+个人超凡能力”;而拥有中智慧的企业家,我个人估计,也会超过企业数量的20%。虽然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了一个时髦词,可真正能够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的企业家,依旧显得那么少;真正意义上的数量广大的“智人”,其实是拥有小智慧的中层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虽然它们也许没有创造或改变企业的面貌,可是,它们却在“改善”或“持续改善”上为企业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34802.html

更多阅读

六月随笔:股市里的捕鱼达人

股市里的捕鱼达人(一)前些天回了一趟老家,发现老家的房子变了,一楼大厅里摆了很多的游戏机。老家房子在湖南株洲的一个小镇上,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是自宋朝以来形成的一个习俗,每逢农历的一四七,村里的人以及周边几个小镇的人就都会到镇上

从无到有的成语 《从无到有拥有自己的饮品店》上篇(三)

选址应注意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被交通护栏分隔的道路,因车流速度快,横向人流不易通过,即使离此处不远就是繁华地段,但此处仍不宜开店。再者单行道与车站对脸之处、受立交桥及地下通道影响皆不宜开店。(2)租赁房屋是最多见的一种

郭鹤年:“糖王”的成吉思汗梦想(三)

“让客人喜出望外”,也是“好客之道”所追求的目标。香格里拉营运部门在集团内部倡导的“会客点——与总经理对话”的沟通模式,是目前全球酒店业中唯一的。这就是:在香格里拉酒店集团旗下的38家酒店,每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下午5时至7时,38

声明:《企业组织里的第三类人:智人(三)》为网友候补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