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见了一种生长的力量,总有一股相反的力量,在牵扯着它、制约着它、支持着它,保证事物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
一般来说,成功的企业家大多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譬如,比尔·盖茨的梦想就是让每一张办公桌上有一台电脑),可是,它们并没有成为不切实际的虚幻的乌托邦,为什么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利润”这根绳索在牵制着理想,并且将理想拉回了现实。
自从工业时代早期朴素的“利润说”,被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的“顾客说”取代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企业组织的目的,存在于组织的外部而不是组织的内部。
可是,我们并不担心企业管理从此走向纯粹意义上的奉献社会的理想主义的极端(那将等同于非赢利的公益性组织),因为创造利润是企业组织朴素的、天然的、几乎无师自通的显性目的,再也没有什么比“利润”更直白、更直截了当的企业目的了,甚至连傻瓜都知道。任何意义上的高调的理想主义的表白,都会在“利润”这个显性目的制约下,或露出苍白的原形或从理想回到现实。而利润的来源则是来自顾客的消费需求。
因此,德鲁克提出的“顾客说”,并不是对于传统商业“利润说”的否定。恰好相反,早期管理的“利润说”仅仅指出了其中的一面,而德鲁克发现了与利润相对应的顾客的另一面。
事实上,“利润说”和“顾客说”,一个来自组织内部,一个来自组织外部,它们恰好构成了整体企业管理的一体两面,谁都离不开谁。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早期的管理仅仅看见了供给面,而看不见与之相对应的需求面。真实的情况是:“供给面”和“需求面”,是整体经济的一体两面,缺少了任何一面,都会导致整个经济走向毁灭性的极端。就如同极端的“利润说”会导致企业组织自私自利、甚至走向社会的反面并最终自我毁灭一样,同样的,极端的“顾客说”也会让企业组织只会高喊“顾客就是上帝”口号而不知所云的走向乌托邦。
这并不是鼓吹“利润说”和“顾客说”之间的所谓平衡,而是指出了这样一个被许多人忽略的事实: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体两面!它的言外之意:当你发现了事物的一面,你需要发现事物的另一面。
l “发现事物的另一面”
“一体两面”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层面上的结论,相信大多数人并无太多疑义。
譬如,有实体组织、就有虚拟组织;有显性知识、就有隐性知识;有公开的显规则、就有不公开的潜规则;有看得见的明确权利(上级的授权),就有看不见的无形权利(个人的声誉以及影响力)……等等。都是一对一对的,它们显/隐相伴、如影随形。但是,如何发现事物的另一面?则争议不断、见仁见智。
“发现事物的另一面”,在西方管理语境中,其实等同于“发明”。至少,在西方人看来,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层面的东西需要发明,社会科学层面的东西也需要发明。
譬如,西蒙就是以发明了“有限理性”,从而成为了以管理学家身份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实际上,西蒙所处的时代,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由弗洛伊德开始的,就是试图把所有人类的认知活动都归因于情感的支配。另一个极端,就是经济学家的“经济人”假设,赋予了人类无所不知的理性。可是,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有限理性。
可是,“发现事物的另一面”,在中国人的管理语境中,通常叫做一分为二。假如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在面对“情感”和“理性”两个极端并且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会怎么想哪?他可能会这样说: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情感的。临了,还不忘加上一句:只有将情感和理性合二为一,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假如西蒙也是以典型的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多半会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无缘,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情感的”,是一个常识,等于什么都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