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4第六章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六章之6.3个体行为的研究



 人是组成组织的最小单元,也是组织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活动的基础。因此,研究人的基本行为规律是构建组织模式的基础。而在人的行为中,最主要的是解释支配人的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并从中寻找出如何激励人的积极性的基本原理。由于动机与激励的程度不同,人的工作成绩也是不同的。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8226;马斯洛,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1934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5年,然后迁往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布鲁克林学院任教。1951年,任布兰代斯大学心理系教授兼系主任。他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发表了许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他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进一步发展了亨利8226;默里(Henry Murray)在1938年把人的需要分为20种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人类的基本需要等级论,即需要层次论。1943年,出版的《人类的动机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他把人的各种需要归纳为五大类,这五大类需要是互相作用的,是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进行的,可排成一个需要的等级图:

第一级:生理需要。包括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欲等。这些是人类最基本的,因而也是推动力最强大的需要。在这一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前,下面提到的各级更高的需要就不会发挥作用。

第二级:安全需要。这是有关免除危险和威胁的各种需要,如防止工伤事故和有伤害的威胁、资方的无理解雇、生病或养老、储蓄和各种形式的保险,都是这一级所要考虑的。

 西方4第六章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六章之6.3个体行为的研究
|www.aihuau.com|58

第三级:感情和归属需要。包括与家属、朋友、同事、上司等保持良好的关系,给予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友爱和帮助,自己有所归属,即成为某个集体公认的成员等。这类需要比前两类需要更精致,更难捉摸,但对大多数人来讲是很强烈的一类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精神不健康。

第四级: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能力、知识、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要,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等。这类需要很少能得到满足,因为它是无止境的。

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指一个人需要做他最适宜做的工作,发挥他最大的潜力,实现理想,并能不断地自我创造和发展。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有以下的特点:(1)自主,(2)思想集中于问题,(3)超然,(4)自治,(5)不死板,(6)同别人打成一片,(7)具有非恶意的幽默感,(8)有创造性,(9)现实主义,(10)无偏见,(11)不盲从,(12)同少数人关系亲密等。

以上五类需要,人们不能都得到满足,一般来说等级越低越容易得到满足,等级越高得到满足的概率就越小。现代社会中,第一级需要得到满足的概率为85%,第二级需要得到满足的概率为70%,第三级需要得到满足的概率为50%,第四级需要得到满足的概率为40%,最高一级得到满足的概率只有10%。(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这些需要的层次并不都是一定按这个顺序,有时候人的需要是模糊不清的,对某种需要表现的程度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性格,这种划分只是提供了一个大概的需要层次,在实践过程中对所管理的人员依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分析和对待。

克莱顿8226;奥尔德弗的生存关系及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克莱顿8226;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1969年在《人类需求新理论的经验测试》(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一文中修正了马斯洛的观点,将需求层次进行重组后提出了三种人类需求,即生存需求、关系需求以及成长需求,因此称作ERG理论。他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人的基本需要不像马斯洛讲的是五种,而是三种。它们是:

1. 生存。这是最基本的,指人在饮食、住房、衣服等方面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一般只有通过金钱才能得到满足。这相当于马斯洛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的需要。

2. 关系。指与其他人(上级、同级、下级)和睦相处、建立友谊和有归属感需要。这相当于马斯洛的第三级的需要。

3. 发展。指个人在事业、能力等方面有所成就和发展。这相当于马斯洛的第四级和第五级的需要。

这三种需要并不都是与生俱来的,有的需要(如关系和发展的需要)是通过后天学习才形成的,而且人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地按照由低到高的次序进行,是可以越级的。

另外,当高一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退一级来寻求自己的需要,所以管理人员应该了解职工的不同需要,以便激励和控制职工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1966年《工作与人性》(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他把企业中的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因素。满意因素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它属于激励因素,这是适合人的心理成长因素,如成就、赞赏、工作内容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激励因素如能得到满足,可以激励个人或集体以一种成熟的方式成长,使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不满意因素是指缺乏这些因素时容易产生不满和消极的情绪,即保健因素。所谓保健因素,包括金钱、监督、地位、个人生活、安全、工作环境、政策即人际关系等。在实践中,职工的不满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问题;如果改善这些情况,就能消除不满,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个人有更好的表现或提高劳动热情,激励是促进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因素。(Frederick Herzberg,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N. Y.,and Cleveland:World Publ. co.,196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34671.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西方4第六章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六章之6.3个体行为的研究》为网友错蓝染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