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崛起是社会转型中一种别无他择的风险取向和抉择,一种在两难抉择中迫不得已的生存拯救。改革出乎意料又符合情理地繁衍出民营经济,它要生存和发展,必然向传统体制提出挑战,打破国营垄断。经过30年的发展,它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越来越占有更大的份额,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出路,并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革中成为重要的物质力量。本书主要叙述中国民(私)营经济的由来、发展和现状。它是怎样在僵化的传统观念和体制中脱壳萌发的;在政治和经济的波浪起伏中,它怎样发展并保持高增长;它怎样向巨大而空白的市场空间扩张;它有什么特性;一代新企业家是什么样子;民(私)营经济为什么出现高速度和高增值,等等。民(私)营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利用了庞大的社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灵活的机制。这还不是全部,把目光放在改革的全局,考察与它直接联系的多个方面,可以看到民(私)营经济还依靠了什么。中国民(私)营经济具有老迈而又年幼的双重特性,既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淤泥”之中,又是东西方不同价值理念“沃土”与“污垢”撞击与融合下的产物。本书还从历史的角度,从另一个侧面追述多重文化对民(私)营经济的影响,同时力图揭示在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中的灰色现象。改革开放滋生了民(私)营经济,这种经济正在改变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格局,而改革本身又在痛苦地摘除自身肿瘤。从前瞻的角度看,在民(私)营经济发展的路途中夹杂着危机与希望。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中国正在做一项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伟业,即由一个曾经从繁荣堕入衰败的国度,正在重新迈进繁荣。不管人们善恶的伦理观如何,由于意识形态上已经出现了由宽容到包容以至促进民(私)营经济的转变,因而,民(私)营经济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做出更重大的贡献是完全可以被预料到的。 笔者30年前就对此力量的发展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了某种程度的追踪。在此愿以认真严肃的客观态度、亲身经历的个人体验、严谨而又富有戏剧性的事实和资料,将“不成成果”的“成果”献给有兴趣的读者。有一点须加以解释,这本史评原本以1977年而非以更准确的1978年为发端,理由有二:一是因为这一年是今后改革开放以及民(私)营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酝酿阶段;二是因为按照学术界较为认同的看法,这一年乃1970年代最后一个经济循环,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第六个经济循环的起点,故为了材料与观点的首尾呼应,作者最初以1977年为初始年份。后来为了评述的方便,还是以1978年为民(私)营经济的正式启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