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一篇绝境与生路——经济转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姓“社”还是姓“资”

从孔夫子开始,国人就讲正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民(私)营经济的发展,引起马克思主义正统经济学家的不满,从而发起了一场姓“社”还是姓“资”的讨论。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一篇绝境与生路——经济转
199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颇具权威性的长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文中提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问题:“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有没有经济上的根源?有没有一种经济上的力量支持他们?”文章引用了一些逃亡海外的人呼唤和赞扬中产阶级和民企的话,告诉读者:中产阶级、民企和个体户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济根源。这篇文章还对改革者提出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质问:是“推行资本主义化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这是进入90年代后,较早提出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一篇文章。  

这以后,有关刊物又发表了一系列类似内容的文章,一时间掀起“社会主义热”,如《论社会主义是人民的选择》《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在改革开放中把握社会主义性质的规定性》《关于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的几个问题》《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等。上述这些兴师问罪,顿时闹得人心惶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解释中,市场经济当然姓“资”,但姓“社”的计划经济却在众社会主义国家行不通,尽管它在初期一度有效。

1991年2月15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为皇甫平、题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文章;接着又连续发表了《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一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3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解放,而不要纠缠于“姓社还是姓资”不放。然而,这引起了更广泛的争论。一些刊物发表了更多的保守文章,如《改革开放中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重提姓社与姓资》《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尤其是《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改革观的七个问题》一文被视为传播左倾思想的代表作。

再度兴起

|www.aihuau.com|8

1992年初,邓小平一家人悄然南下,不是乘飞机,而是坐专列。车轮前进到国土的中间线、水陆交通的大中枢、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停了下来,他召集湖北省委书记和省长,说出了自己的焦虑。然后直驱南方深圳,在那里接见广东省委领导人,发表了出其不意的讲话,“现在的发展速度太慢”,“不要在姓‘资’还是姓‘社’上争论”,“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能用,社会主义也能用”,“坚持改革开放”,“改革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是非标准,深圳的新闻媒体首先发表消息及其全篇讲话。讲话和内部消息由密布的通讯网迅速传遍已经文明化的、工业和半工业化的中国。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1/4,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邓小平直接讲到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不能变,从而扭转了1989年后非公经济徘徊不前的局面。

像杂技演员走钢丝一样,从开端顺利走到终点,需要一双手高度平衡。当时邓小平既要防“左”,又要防“右”。左手的标志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右手的标志是改革开放。当左派势力膨胀,就伸出右手击左;当右派势力膨胀,就伸出左手打右。这是充满玄机的发展哲理,这是伟人的高明智慧,他又被称为中国历史新一页的缔造师和改革的总设计师。

自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民企迅速发展,速度惊人。自1992年下半年起,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做出了进一步发展个体民(私)营经济的决定,相继推出具体政策和措施以扶持、鼓励民(私)营经济的发展,归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制定和实施地方性民(私)营经济发展条例、规定或意见,如四川省于1994年底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有关民(私)营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民企条例》。②提出“放开政策”,如陕西省于1994年春提出了“四放一保”,就是对民(私)营经济要放开经营实体,放开经营范围,放开经营方式,放开管理方法,保护经营者权益。③开办民(私)营经济试验区,如洛阳投资5 000万元建立我国第一家私营高新工业园,此外还有上海青浦县的“富民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嘉定区的“希望民(私)营经济城”以及武汉的“首家民营经济试验区”等。

1992~1993年,民企从14万户激增到23.8万户,1994年涨至43.2万户。从增长比率上看,1993年为70%,1994年为81%。经济学家不敢相信此数字,其实这里有中国特殊的国情。从1992年至1994年的3年高速增长中,平均纯增长率大约为30%~40%,剩余的30%左右为虚增长,即明确身份,摘掉“大帽子”和“小帽子”。浙江省富阳市,1993年民企为660家,1994年增至1 100家,增长率为66%。据了解,当地民企不少是挂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牌子,邓小平深圳讲话后,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政治环境渐好,政策环境有所改善,民营企业主打消了一些顾虑,要求正名,恢复民企的真正面目。这样的户数约占新注册登记的民企的30%左右。

民(私)营经济披荆斩棘的发展含着血色的幽默。它是一种力量——崛起的力量、抗衡的力量,它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各种非经济因素对改革和发展会产生干扰甚至严重波动。但是从宏观历史看,这个落后于西方一两个世纪的民族蕴蓄着强大的改革能量和迸发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34540.html

更多阅读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十章机制更新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仔细观察便发现城市居民所从事的职业呈现出新的变动,有从事股票买卖的股民,有房地产或贸易经营者和经纪人。新颖的产品和项目大部分是由个体工商户、民企和三资企业或自由职业者开发经营的。与此同时,国家正在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九章打破垄断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现称发改委)——计划经济的首要执行部门坐落在北京西城的钓鱼台国宾馆对面,琉璃瓦大屋顶和灰白瓷实的墙体,内外部结构都呈现着苏式和中式建筑的结合,形象地体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民(私)营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八章集市新生(1)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1994年,全国集市贸易零售额占全社会零售额的37.2%,它既是古老的商品市场,又是现代市场经济开始时的初级商品市场。几十年来,农村集市不但得到恢复,而且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可以说是超级市场的雏形。沿海的集市非常

声明:《《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一篇绝境与生路——经济转》为网友紫贝壳悠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