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一篇绝境与生路——经济转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回顾民(私)营经济的成长历程后,我们接着介绍它的现状。首先揭晓的是数字,民企总数究竟是多少?在本书第二章中的数字统计为43.2万户(1994年),这是在工商管理局登记注册的民企数字。此外,还有大批没有登记注册的民企未统计在内。数字不准确,并不是计算本身有错误,而是由现实社会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背景所致。民企有两种形象,一个是灯光下的标准微笑,另一个是红色帷幕后的微笑。前者轮廓分明,后者隐约闪烁。

显形和隐形的民企

国家曾给现行的几种非国企下了明确定义:① 民企。雇工8人以上(包括8人)的企业或商业为民企。② 个体工商户。雇工8人以下(主要是帮工和助手),业主从事生产劳动的私人企业为个体工商户。③ 集体企业。个体劳动者组织起来的企业,在发动大跃进建立人民公社后已经“升级”,劳动者没有任何权利,实际上成了政府控制下的第二国企,人们称之为“二国营”。④乡镇企业,前身叫社队企业。20世纪50年代初,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由大队一级或公社一级政府办的为社队企业。社队企业在文化大革命前已经萎缩,文化大革命中则基本被消灭。改革开放取消了人民公社,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又一次兴起,更名为乡镇企业。它的内部成分除乡村两级的集体企业外,大部分包括家庭经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民企。民企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

全国民企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具有以下特点: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有限责任公司增长速度最快,独资和合伙企业所占份额逐步减少。1998年,有限责任公司占全国民企总数的51.76%,独资和合伙企业分别占36.78%和11.46%。据统计,1994年民企最保守的数字是100万户至150万户。工商管理局登记的只有43.2万户,其余100多万户藏在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里。前者被称作戴“红帽子”,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虽然是“后娘”养育,但在领导人和现行体制中它们属于公有制,姓“公”,不姓“私”,不但光彩,而且待遇比个体私营好。后者被称为戴小帽子,因为个体工商户没有或者只有轻微剥削,也算在劳动者的光彩阶层,所以目标小,政治政策的风险也就小。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一篇绝境与生路——经济转
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温州地区出现了股份合作制企业,即几户家庭企业或个体户以资本或劳动力,或以资本和劳动力同时入股的企业。这种聚合体被按集体所有制对待,经营方式成功,但也使企业类别复杂化。据1993年统计,一些地区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含有大量的个体工商户和民企。温州地区,1994年民企在工商局登记的为1 032户,以个体私营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为24 153户。24 153户中民企占40%(不含个体工商户),即9 661.2户民企,是工商局登记的9倍。河北省蠡县,1994年乡镇企业总数14 773户,其中乡村级企业占247户,股份合作制企业占3 113户,个体民企占11 431户,占乡镇企业总数的88%。湖南省集体企业总数为15.5万户,其中民企为38 700户。而在省工商局登记的民企只有6 374户。戴“红帽子”的民企是登记的6倍。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乡镇企业中,乡办企业占29%,村办企业占4.02%,联户企业(几家组成)占3.52%,个体私营占62.6%。根据有关数字统计,全国乡镇(集体)企业总数中民企占80%,有的地方估计占30%~50%。全国乡镇企业中,乡村两级集体企业占主要成分的只有江苏南部、浙江东部和京、津、沪三大城市的郊区,全国其他地区个体私营占很大比重。无论依据哪一种方式估计,隐形的民企大大高于登记注册的民企。

戴帽容易脱帽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关于企业姓“公”还是姓“私”的问题迎刃而解。但当这些地下民企的老板想卸去“红妆”恢复私营的本来面目时,麻烦便出来了。

当初是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因素决定他们戴上了集体企业的“红帽子”。他们经历了几十年政治历史的颠簸,背负着起落的阴影,怕政治再变、政策再变,怕社会骂他们是雇工剥削,所以继续戴着集体企业的红帽子,在避风港里发财壮大。经济方面,“公”和“私”待遇不同。国家税务局统一控制和颁发各类企业和商业发票。A级发票国企使用,B级发票集体企业使用,C级发票个体户使用,D级发票民企使用。从D级到A级像从歧视到优惠一步步上升的台阶。1992年以前国家银行从不向民企贷款,土地管理部门不敢批土地给民企建厂房或经营场所,一些国营企业不敢接受民企订货单。但是只要戴上乡镇企业的帽子,就按集体对待,贷款、用地、业务交往都比较顺利。“公字”印记,两方保险,双方放心。另外,按照国家规定,有些行业是民企禁入的,比如经销药品等必须专项审批的行业,只有挂“公”才能放行。就经营范围来说,国家对民企也有明确限制,如粮油、烟草的批发就仅准许国营或集体企业经营,民企仅可小打小闹做点零售。“禁果引馋”,民企对这些行业和领域自然垂涎三尺,以为戴了“红帽子”就可以蒙混过关而大捞一把。再就是社会歧私、怕私、拒私和仇私的观念,在社会舆论中,特别是高层人物中仍然是不易驱散的阴影。

民营企业家是在社会歧视中奋斗出来的创业者。尽管到了今天,许多国人的骨子里仍然觉得来自权势的钱比来自经商的钱高档。民企戴着“红帽子”挂靠在某国有机构,该机构就可向民企收取营业额的5%作为管理费,这些费用一部分装进了“小集体”和个人腰包。同时,在他们名下的企业越多,就越能在上级面前证明他们的“政绩”,这是一些官员升官的重要途径。

198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核物理系教师石山麟发明了高压水泵的专利,并以此为资本“下海”办实业,在郊区向村政府租了一块地盖工厂,因为用了农村的土地和劳力,名义上也挂着乡镇集体企业的旗帜。水泵的销路非常好,几年里资金上了几千万。在企业壮大后,他有一个志愿就是为自己正身:“我是民企。”这场更名简直是人事关系大会战,几年下来都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根本原因是哈尔滨的实权人物要维护自己的政绩,怕当权时出了大资本家。石山麟的昌宁集团被迫于1991年末搬到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发区,距离政府疗养避暑的海滨北戴河仅十公里。1989年后,河北省委围剿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济基础——民企,民企特别是大集团寥寥无几。当时秦皇岛市比较开明,接纳了昌宁集团。1992年,邓小平刚刚在南方发表讲话,昌宁集团已经是拥有一亿固定资产的大企业集团,对于秦皇岛来说真是天上吹来的甘霖,贵如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34533.html

更多阅读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十章机制更新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仔细观察便发现城市居民所从事的职业呈现出新的变动,有从事股票买卖的股民,有房地产或贸易经营者和经纪人。新颖的产品和项目大部分是由个体工商户、民企和三资企业或自由职业者开发经营的。与此同时,国家正在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九章打破垄断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现称发改委)——计划经济的首要执行部门坐落在北京西城的钓鱼台国宾馆对面,琉璃瓦大屋顶和灰白瓷实的墙体,内外部结构都呈现着苏式和中式建筑的结合,形象地体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民(私)营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八章集市新生(1)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1994年,全国集市贸易零售额占全社会零售额的37.2%,它既是古老的商品市场,又是现代市场经济开始时的初级商品市场。几十年来,农村集市不但得到恢复,而且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可以说是超级市场的雏形。沿海的集市非常

声明:《《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一篇绝境与生路——经济转》为网友绽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