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绝第六章沿海升级(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102264520290.jpeg)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1990年,民企中组成有限责任公司的有4 347家,占民企总数的4.2%,1994年为10 200家,已占民企总数的31.8%。在这10 200家责任有限公司中,有6 100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占60%,并以广东地区发展最快。广东省民企有限公司有22 553家,325 000人从业,占广东民企的40.5%,其中集团公司又有471家,比1993年增加了70%。这一大趋势表明东部沿海民企企业结构升级,上了一个大台阶。民企集团化和公司化的特色多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一业指实业,兼营商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一业亏损,多业补。民企的“中外合资”也逐渐普遍,多集中在福建和广东,仅福建晋江一市就有200家中外合资的民企。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仅涉及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人的问题。调整结构必然出现企业停产、倒闭、破产、工人待业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安定。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是十分困难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在治理整顿过程中曾一度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工业经济的增长,是依靠投资品市场和消费拉动的。因此,调整结构需要从紧缩需求开始,而需求一紧缩,经济增长势态自然会降下来。 西征与北战俗语说:“树挪死,人挪活。”东南沿海的民企在面临中西部同行的挑战和压力后,逐渐把企业向北、向西移动,在那里设点和建立分厂。云南大理地理位置偏远,可是1993年从沿海来的个体民企就有2 198户,其中祥云县的一家著名的渔桥食品厂是福建福清县商人开办的,它的饼干和点心远销缅甸。贵州六盘水是乌蟹山区的交通要道,福建莆田企业家在那里建立了很有规模的汽车修理和汽车零件中心。四川盛产腊肠,也有自己地方口味的糕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都商店里出现了广东腊肠和糕点,味道鲜美,成都人自己买了吃,也作为礼物送人。原来四川的腊肠又粗又油,点心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样子,过甜过硬。广东人把广式和港式腊肠、糕点设在四川,一下挤掉了本地老产品的市场。中西部电力和交通发达的城市如湖南的长沙和衡阳、河南的郑州和南郑都是广东、福建民企设厂设点集中的城市。民企的服装业和日用化工业面向全国设点更为普遍。拥有1亿资产的北京银梦服装集团和代理法国皮尔卡丹的天津津达服装集团在中西部省会城市都设立分公司和工厂,将进口的材料直接在当地加工生产。银梦集团连内蒙古也不放过,于1994年在呼和浩特市建立工厂和销售点。山东有实力的乡镇企业集团已经和中部及西部地区联手。山东淄博的乡镇企业与山西地方政府合作利用当地电力和资源在太行山建了一个年产一万吨的铝锭制铝厂。广东的民企深入到贵州和云南采购山羊,到云南热带地区定点收购咖啡和茶叶,返回广东加工。沿海资金的转移带动了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也促使中西部山区居民的觉醒。1994年,一位台湾商人投资1亿资金对温州市区几条街进行改造,那里的小店铺和近几百家制鞋厂面临撤迁和企业调整升级的挑战。沿海地价升级了,变成黄金地带,建设收益更高更快的商业区和商场或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成了自然趋势,这也意味着沿海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要向中西部转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