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七章大潮西卷(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102287275212.jpeg)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1993年,湖南一位学者说,中部地区民(私)营经济正处于腾飞前的准备阶段。实际上中部地区的民(私)营经济已经腾飞,而且发展迅速,对其发展十分有利的历史阶段已经来临。民营企业家看准了这一势头,感到有干不完的事业。 势差分析经济与文化的区域不平衡是我国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由于人文、历史、教育、地理、资源以及交通等种种因素,造成各省份和地区的差异,可称为“势差”。就拿地理位置相接、习惯并称的两广来说,发展就很不平衡。据基本单位普查资料表明:1996年广西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法人0.65万家,而广东达10.82万家,广西仅是广东的6%。从非公有制的比重看,广西非公有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仅为14.6%,比广东的36.9%少了22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个体民企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规模小,大型民企集团仅有35家,占民企总数的0.3%。在民企中,雇工500人以上的17家,占总量的0.2%,雇工100~499人的有88家,占0.8%,其余99%的企业雇工均不足百人。从平均从业人员数量看,民企平均每家仅有14.8人,可见,广西民企小型化的程度相当高。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创汇能力差。1997年广西私人企业出口创汇仅占民企营业额的3.4%,还不及广东省一个企业的创汇额。势差还表现在民(私)营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与民间“强势”与“弱势”的关系上。在目前情况下,主要表现在:一是强势政府与弱势民间;二是弱势政府与强势民间。总体说来,我国北方大部分经济带,如东三省和京津唐等属于第一种,而南方大部分经济带,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则属于第二种。这就有必要对政府的经济行为进一步追究。有学者指出,以开发珠三角为例,当时只给政策不给钱,是地方穷政府的无奈之举。恰恰正是这样的无奈之举营造了市场经济的良好制度,成长起一批可以面向国际市场的真正企业,培养了市场需要的投资人、经理人和劳动阶层。这是珠三角得以长盛不衰并且未来会更加美好的坚实基础。中外经济史上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政府参与经济活动无助于市场的培育和建立。如果你想让这个地区真正富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只给政策,不给钱。而北方经济带的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与市场力量相比处于强势,在资源配置上与市场手段相比处于强势,在项目选择、资源整合上与企业相比处于强势,在产业链形成过程中与生产的“自然”要求相比处于强势,在区域性合作中与企业行为、民间资本力量相比处于强势。“大市场、小政府”的目标与这一地区相距较远;“有问题找市场不找市长”多数场合还不可能。因此,通过强“市”,即强化市场,改变过于“强势”的政府是当务之急。所谓强“市”首先需要政府观念的转变: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在大多数场合,市场可以完成资源配置;市场手段往往比行政手段更有效。除了一些基础设施或非竞争性领域外,要把大部分资源配置的功能还给市场。 中部崛起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次年经济工作的几项任务当中,立即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这表明,中央对于解决长期以来中部地区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的“中部塌陷”问题已经有了紧迫感。经历了珠三角、长三角、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一波波区域开发浪潮之后,现在轮到中部发力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部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在没有深圳和海南的优惠条件下,没有特区待遇的条件下迅速发展。数字显示了民(私)营经济绝不会错过这次历史性的机会。1993年和1994年,中部个体民企发展的速度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和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中部民(私)营经济一开始腾飞,就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有专家做出中部六省民企发展的基本评价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