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经济方法就是依靠经济组织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利用经济手段(或经济杠杆)、经济核算进行管理的方法。经济方法的实质是以经济责任、物质利益为推动力激励经济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采用经济方法管理,既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生产关系性质的要求,它是由商品经济和物质利益原则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取得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利益仍然是发挥人们积极性、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也就是使经济单位和劳动者都能从切身利益上来关心生产发展、关心效益的提高,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方法所在。
不同的经济手段在不同的经济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是有所侧重的。在宏观管理领域中,主要运用的经济手段有:1、价格。价格是社会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经济杠杆之一。商品价格是否合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经济生活能否正常运转。2、税收。这是国家取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国家依据价值规律、按劳分配原则来制定税种、税率,从而支持或限制产业经济的协调与平衡,使社会经济的内部结构、发展趋势、活动规模等趋于合理。3、信贷。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功能及方式来实现。在微观领域中,主要运用的经济手段有:1、工资。正确地运用工资这一杠杆,对于调动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和员工生产积极性,具有绝对的决定性作用。工资必须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必须与员工、成员的贡献程度相联系。2、奖金。它是职工超额劳动的报酬,比工资有较大的灵活性,奖金的多少同样必须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的贡献程度挂钩。3、惩罚。即对企业及职工违犯有关条例、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制裁的手段。
经济方法的特点(一)平等性。社会按统一的尺度来计算和分配经济成果,各种经济杠杆的运用对同样情况的经济组织和个人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它对经济组织和个人所获取的经济利益是平等的。经济合同的意义,就是确保各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
(二)利益性。经济方法可把劳动集体及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与工作成果相联系,能充分体现物质利益原则。
(三)间接性。它通过对各个方面经济利益的调节来间接控制和干预企业、部门或职工行为。这与行政方法有着明显区别。
(四)有偿性。各个企业或单位之间的所有经济往来都应根据等价交换原则,实行计价有偿交往。
(五)关联性。经济方法的使用关联与波及的范围很广。不但各种经济手段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而且每一种经济手段的变化,会影响到社会多方面经济关系的连锁反应,有时不仅影响当前,还波及日后相当长时间。
(六)选择性。在运用经济方法时,管理对象(如企业)至少存在两种以上选择。如提高利率后,企业可在借与不借之间进行选择;价格上升后,需方又在买与不买、多买少买之间进行选择。
因此,经济手段或方法在调动企业经营积极性和国家产业平衡发展及至职工劳动积极性问题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正确运用经济方法(一)注意克服经济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由于它主要是调节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不直接干预和控制人们的生产经营行为,所以我们不能依靠它解决管理中的一切问题;同时,也不能完全依靠它来调动经济组织与职工的积极性。因为人们的社会活动目的除了经济性的一面,还有精神需求的一面。因此,经济方法的应用,必须同行政方法及其它管理方法结合进行。
(二)不断完善各种经济手段。几十年来,运用经济方法进行管理,有不少经验和教训。目前,某些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后尚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不断改进、完善,从而合理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协调发展的速度性和平衡性。
(三)应用经济方法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二是讲究经济效益的原则;三是奖惩结合原则;四是坚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