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英
李连杰说他最近一次哭是在来北京的飞机上,当时正在看一部美国的片子,讲一群艺术学院的学生梦想出人头地的故事,看着看着就哭了。
“是Fame《荣誉》)。”旁边的助理轻声提醒他影片的名字。
接下来,李连杰要讲述的是自己出人头地的故事。
眼前的“功夫皇帝”把运动帽甩在了沙发上,黑夹克、牛仔裤,手里拿着一听饮料,笑起来像个大男孩。这样的李连杰走进人群,多数人不会认出他来。
一个小时前,李连杰刚刚在《中国经营报》创刊25周年的典礼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幸福的演讲,掌声几乎始终未断,台下是400多名企业界和媒体界的老总。李连杰声称幸福快乐是他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比武术、电影、公益更为长久,后者都是阶段性的事业。李说,幸福快乐的秘诀就是忘掉自我。这句话当晚就出现在潘石屹的博客上,并引起众多网友的讨论。
一步一步看幸福
1997年李连杰34岁,身家数亿,蜚声海内外。但这一年他却对人生感到心灰意冷,名有了,钱有了,地位有了,这些常人梦想的一切似乎也没有给他带来持续的幸福和快乐。
以前追求的名、利、权,真的如此重要吗?他开始急刹车,皈依佛教,法号“成就金刚”。现在,李连杰开玩笑说,2500年前释迦牟尼创造的“公司”就是快乐号——寻找快乐的公司。这个公司是千年老店,一直未倒闭。
也许没有人想到,风光无限的李连杰竟然会急刹车,毕竟,大部分常人的痛苦常常是事业不够成功,口袋里的票子太少,手中的权力太小。实际上,李连杰人生的前30年和常人追求的幸福目标没有两样。
1963年,李连杰出生于北京一家普通工人家庭。
许多中国人对这一年记忆犹新:这一年全中国仍在饥饿aihuau.com的钢丝绳上艰难行走,但政府已经发动“五反”和“四清”运动,外交上,《红旗》杂志9评苏共,中苏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割袍断义,这一年也是整个中国轰轰烈烈学习雷锋的一年。
在这个时代出生的李连杰和其他中国孩子一样,幸福目标单纯简单,就是对生活物质的最基本的渴望。而他在两岁时又失去父亲,生活之难可以想象。
转机出现在被挑选当武术队员之后。1974年,11岁的李连杰高烧39摄氏度,带病参加那年的全国武术大赛少年组比赛,连夺3个冠军,一举成名。
同年,李连杰参加了一个中国代表团出访美国,访问檀香山、旧金山、纽约以及华盛顿特区。由于出色的外交表现和精湛的武术水平,李连杰接连被派到四十多个国家访问,表演中国武术。
名利接踵而至,他被破格从11岁就开始算工龄,每月有5元工资。从此,他成为家里最重要的经济来源。17岁的时候,李连杰的工资已经达到了88元,普通职工的最高等级。
“小时侯,父母告诉你,学习要第一名,弹钢琴要第一名。成人之后,你发现名是空的,利益很重要,你要赚钱。这让你感到幸福。等到了三四十岁,你发现权力最重要,手中有了权力,名利都有了,然后你开始追求权力。”李连杰曾经也过着追求名利的生活,他理解常人的这一生活轨迹,“名利让你更有安全感。”
随后的一段时间,李连杰都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飞奔,涉足电影界成为影视巨星。多年以后,有记者问李连杰:“你做慈善是否是因为小时的贫穷生活,”李干净利落地否定,“不是,贫穷只让我想赚更多的钱。”
34岁的李连杰似乎得到了常人梦寐以求的一切。然而,他发现,他并不幸福。他所追求的这一切,只能给他带来短暂的幸福感。
“我34岁之前的幸福,是用比较产生的。”他反思了34年的生活,发现自己错了,“我发现我到底是在追求幸福本身呢,还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来回忙活?名利到底是追求幸福快乐的工具还是目标呢?”
34岁这一年,李连杰开始急刹车了,他准备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再做名利的打工者,而是由自己做主人,不再被名利所牵引。
他发现自己如何奋斗,也比不上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这位王子未来将拥有一个国家,佳丽无数,财宝如烟,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但是,拥有名利的王子并不幸福快乐,所以创建了佛教。
李连杰不存在了
回到1997年那一年。
一个清晨,香港,李连杰陪一位老人跑步。
“这位老人的财富,我奋斗一生也不可能拥有。”
接着,这位拥有亿万财富的老人开始向李连杰倾诉,他不知道该把事业和财富如何分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为这件事,他烦恼得睡不着觉。
李连杰在那一刻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为财富打拼一生,老的时候也像这位老人一样,孤独、烦恼。
而此后他接触的一位总统告诉他,自己在职的时候,前呼后拥,有数千人为他一个人服务。任期届满下台,离开总统府的时候只带走了几个助手,那时心里非常难受。
站在权力顶峰的人也不免痛苦,这让李连杰彻底反思自己的发展之路。
“常人总是羡慕政要,羡慕富翁,但是这些人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没有犯错的机会,一点错都不能犯。”
李连杰对粉丝们说:“你们很羡慕我的这一切,可是你知道吗,我羡慕你们可以在街边吃小吃,我没这机会。”
现在的李连杰认为自己找到了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曾经让李连杰异常痛苦的就是媒体和公众对他的误解,“你很生气啊,你被误解了,你就出来辩解吧,但是你发现你越辩解越说不清楚。”
现在的李连杰已经不会如此愤怒了,他生气的时候摸摸手说,这是手不是李连杰,摸摸胳膊说,这是胳膊也不是李连杰,“谁在生气,是李连杰吗?李连杰都不存在了,还生什么气呢?”
现在的李连杰做事的边界和判断标准是社会需求。2007年,他在内地创办了个人慈善组织壹基金,只有30名左右工作人员的慈善组织,被《时代周刊》评价为开创了李连杰从影视巨星转型到慈善家的“杰世纪”。
要幸福,先要知道什么不
陈纪英
《中国经营报》:无论是在武术界、娱乐界或者是在公益界的成就,你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在另一方面,你又时刻身处焦点之中,承担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这种状况让你对幸福有怎样的理解?
李连杰:幸福观是不断改变的。我小的时候什么事都不懂,我一哭一叫,妈妈就抱我,姐姐就抱我,我知道亲情这么重要,这是我要得到的幸福。长大一点大人告诉我要拿第一名,原来名这么重要,我就努力去争名。到了16岁发现光有名还不够,应该有利,所以我又努力赚钱。后来到了一定程度大家说,其实有利还要有权,有权可以更快乐。于是我就顺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走得挺快。我1982年就有10万元了,1985年就有上百万元了, 30岁的时候身家上亿元。
但是到34岁,1997年的时候我踩了一脚急刹车,我觉得我有点错了,因为我所得到的幸福快乐好像都依赖外面的东西,也就是说,我的幸福快乐是暂时的幸福快乐,是用比较产生的。我自问到底是在追求幸福本身呢,还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来回忙活?
《中国经营报》:那么你找到答案了吗?
李连杰:我发现了一种方法,就是要找到幸福快乐首先要知道什么不幸福快乐?而我不幸福快乐的根源在哪里?是我太自私。
我有一个自己,接着建立自己的世界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观不断改变。认同我世界观的人我就觉得这是我朋友,不认同的我就很仇恨。物质也是,我认同的东西就好,不认同的就坏。所以原来是我的世界观出了问题,见到比我差的我就骄傲,见到比我好的就嫉妒。这一切原来是源自我自己无知,我的无知造成了我的痛苦。
那么怎么解决?去掉自我中心,拿掉自己的世界观。在慈悲、关心他人的过程中,原来的自我就消失了,而快乐就逐渐升级。逐渐逐渐的,我找到了一种助人为乐的快乐。
《中国经营报》:你说你要去掉自我中心,去掉功利性,但如果进入了无我状态,那你做事的标准和边界是什么?
李连杰:边界是社会需要,用慈悲的心推动,接着是要用智慧推动。你问我没了自我中心,那做人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把自我降到最低的时候,的确没有了自我世界观,但是他会发射一种功能出来。这种功能就是他非常希望别人开心,所以不是他想做什么,是他觉得这个社会需要自己做什么。
《中国经营报》:你说你之前的不幸福,是因为自私和自我中心,但是你在投身公益事业之后,是否也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即便是做慈善你也会提前设定很多目标,这样就又会陷入自我中心的痛苦之中。光有慈悲,似乎是不够的。
李连杰:光有慈悲是不够的,必须有智慧。所有人都应当快乐,因为生命是平等的。很多人说生命不平等,你那么有钱,还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们都生,我们都将会死,历史中没有人不死,没有死这个字不可能有生这个字,所以死亡一点都不可怕。想一想,我是光着身子来的,到终点我穿着一套衣服走。这个过程中我可能很过瘾,我以为我拥有很多东西,其实不是,在我生命结束的时候都要放下,留给儿女或者留给社会。所以我选择提早放下,提早幸福快乐。因为所有的名利都带不来,也带不走。
《中国经营报》:武术、电影、公益都是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东西,你怎么评价三者在你心中的地位?你的电影也曾给大家带来很多快乐。
李连杰:我真的不会为武术奋斗一生,尽管武术在我生命中很重要。电影我也不会奋斗一生,它很重要,但只是一个工作。公益慈善非常重要,但是我仍然不会奋斗一生。我一生的目标就是追求幸福以及把这种幸福传给全世界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