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人既有生命,也有“脏器”。研究企业生命有机体机能,实际是研究企业的“生理”,我们可以称它为企业机能理论。它是企业生命论中生存理论的基础,只有了解了企业的生存机理,明确企业生命有机体机能的意义,才能比较全面知晓企业,从而有效地管理企业,获得较大的效益。因此,企业机能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阐明企业有机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机能。例如,企业的营销、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研究与发展等产生的机理,运作的条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其机能的影响;从机能角度阐述企业有机体及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以便从形态与结构的制约关系中,分析机能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一理论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关于企业有机体基本构造单位的功能特点的研究。企业有机体是由各种“器官”和组织构成的,而其基本的构造单位是工作单元。每一“器官”的功能特点都与其生理特性分不开,因此针对企业某一部分的研究称为普通的机能理论。如对销售机能的研究,就构成销售功能理论。而对组成生产器官之一的工艺进行研究,就构成工艺功能理论。 其二,关于各“器官”及系统的机能研究。其任务就是说明各个“器官”及系统怎样进行活动,它的活动特点、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它对整体的生理机能的作用等等。例如生产“器官”的研究,要了解怎样生产,如何组织生产,生产过程的构成及运行等等。这种以“器官”及系统为对象的研究,称为“器官”水平研究。由此而构成诸如:营销理论、生产理论、财务理论、计划理论、组织理论等。 其三,关于企业有机体各个“器官”组成的系统以及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研究。例如,由营销、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研究与发展等企业“实体器官”组成的企业机能系统的功能及作用方式和规律的研究。或者是对由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企业“程序器官”组成的企业管理机能系统的功能及作用方式和规律的研究。或者是对由企业机能系统和企业管理机能系统的企业有机体的研究。我们把这种以企业各大系统为整体的研究称为整体水平的研究。 其四,从机能的角度,对企业有机体“器官”位置、形态、结构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形态与机能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和结果。企业重要“器官”的形态结构对其所执行的机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企业的营销“器官”,在生产型企业形态中,其机能作用是很小的,只起服务作用。在经营型企业形态结构中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的“器官”机能又影响其结构。还以营销机能为例,随着企业营销机能作用的扩大,企业的营销部门也在进化,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进而使企业发展为一个以营销为中心的有机体。该“器官”明显地进化了。因此,我们说,企业有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具有其固有机能并具有它们各自的活动特点。企业有机体一个“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其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机能的变化又可影响该“器官”的形态结构,同时企业的后天成长及外界环境也会影响其结构和机能。我们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些变化规律,使经营者通过改变机能条件或增强机能活动方式,使企业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有益于生存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生命力的形态变化。
一般来说企业的研究与发展应包括研究与发展的计划、组织、经费预算、人员以及工作成绩的评估,还有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等。研究主要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一种研究是对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研究,是为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这种研究探索性和自由度较大。后一种研究是为了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具有一定实用目的的研究。其任务一般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新流程等。企业往往是后一种研究较多。而这些正是一些中小企业的短板,一切想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家都要加强研究,迎头赶上。
企业营销机能管理 所谓企业营销机能是指把产品和服务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过程中必须发挥的全部功能。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营销机能所能实现的水平。因此,企业的营销机能是企业机能系统最重要的机能之一。一个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取决于它在市场上营销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一般来说包括购买、销售、运输、储存、标准化和分级、筹款和付款、承担风险、收售市场营销信息等八个方面。在现代企业中,营销已成为企业机能的首要机能。现代企业经营思想已转到“营销导向”、“消费者导向”及生态营销观念。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进入现代企业阶段以后,企业的经营思想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30年以前,是“生产导向”,即经营者不大关心顾客的需要和满意程度,因产品相对地不足,供不应求,企业的主要职能就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增加产品产量,没有必要在产品的销售方面多下功夫,产销关系是以产定销。第二阶段,即上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是“销售导向”,这个阶段新顾客增加的速度比产品的速度慢,虽然许多产品还不能充分供应但不能光等顾客上门了,应该重视推销工作,此时人员推销术、包装术、广告等等都出现了,成为企业营利的重要工具。但此时并未跳出生产导向的范畴。第三阶段,即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消费者导向”,或称“市场导向”,也就是营销成为企业中心的阶段。在这种观念指导下,“顾客(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和推销什么?”正像彼得·F·德鲁克认为的,企业目标的唯一有效的定义即是创造顾客,也就是说,企业必须生产经营适合广大群众需要的商品或劳务。换句话说,企业本身打算生产些什么东西并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顾客想要买什么,他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这才具有决定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方国家大都在上世纪相继发生了市场营销革命,把市场营销看成是整个企业的一个中心,而不同于企业的生产、人事等机能。第四阶段,在上世纪60年代后,人们发现由于企业片面强调市场需要而去追求生产企业并不擅长的产品,很难满足消费者,企业利益也难以实现,为此而产生了生态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应该象一个生物有机体一样,使其生命力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保持协调关系,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近些年又有人提出了社会市场观念,认为企业的营销不仅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企业自身特点,还要考虑社会发展利益。由此可见,市场营销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机能,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竭尽全力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并有益于社会发展。
研究企业营销机能,是为了更好地创新营销摸式,管理企业营销机能。一方面企业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工作,有一定的计划与管理措施;另一方面企业还要有长远计划和制定必要的战略和策略。同时,企业的创新营销摸式应符合企业的经营策略与技术策略。企业所处环境与地位也是影响企业创新营销摸式的重要因素。一个受市场竞争威胁很大的企业更应依靠这一机能。在制定创新营销摸式的策略时还要分析企业产业及产品的特点,以决定创新营销摸式的具体作用与位置。
体验营销是一种国际流行的营销概念。体验式消费是体验经济时代的新产物,吸引了消费者的浓厚兴趣。将改变传统的营销和服务模式,因此,精心策划,精细化管理是企业高层决策者的首要任务,千万不能把“体验式消费”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否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顾客走进这种体验式卖场,能够享受到物超所值的服务,也就是充分体验到购物的真正乐趣,才能把客户留住,企业的发展也就有了基本保证。因此,中小企业要当研究和体验这种新模式的先行者。
生产机能管理
企业的生产机能是指将投入要素变为产出(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要完成的全部功能。主要是制订产品计划和制造产品(或服务)。营销机能的市场需求分析又决定企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同时,企业的生产机能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创新是这一机能的最重要的职能。创新——提供与以前不同的经济满足。企业必须不断地创造出更好、更多的商品和劳务。一个企业不一定变得更大,但它必须经常地变得更好。创新的结果是一种新的、更好的产品,一种更新的方便,一种新引起来的需要。企业创新是其各部门的共同事情。创新可以解释为,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新的、更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企业必须把社会需要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的各种机会,这又是另一种角度上对创新的理解。社会的需要使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企业的创新与企业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关在过去传统的生产过程中,着重于工业化社会中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其生产管理方式采用了费雷德里克·泰罗的科学的逻辑方法,发展了时间研究、动作研究和进度安排等内容。特别把统计学应用于质量控制,数学的规划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储存理论进一步发展。
霍桑试验的出现,使人际关系的管理方法运用于生产,从泰罗把人当作机器的观点变为认识到工人是具有精神上和物质上需要的,有复杂情感的个人。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发展相当完善的就是厂商生产理论。在该理论中把生产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或)空间中,使用全体资源将一种商品转变为另一种商品。因此,从广义上认为生产不仅包括制造,也包括仓储、批发、运输、零售、再包装等。企业的生产机能主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A、限制厂商规模和产量的因素:生产能力、交易费用、外部供应效应;B、利润最大化:利润的性质、利润函数、风险;职员人数最大化,销售额最大化;C、生产函数、最优要素组合;D、成本函数;E、要素价格理论;F、均衡理论;G、帕罗托最优等。
企业生产机能的核心是要解决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从而使其以最小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由于各生产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内在素质规定性及其结构功能的特殊性。其技术构成也具有一定的弹性或替代性,因此,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存在多种方式。即使同类同质同量的生产要素的不同配置组合方式也会由于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形成不同的投入产出率。在实现生产机能时,在生产要素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依据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和现实投入的过程,加速要素流动或更新换代,缩短生产要素从开发到投入时间。在这一点上,我们应注意到,生产要素从投入到产出,实际上是一个组合过程,经营者可以利用时间变量,在要素滞留与闲置时间上做文章,缩短结合时间,提高要素利用率。同时经营者还应在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向、结合点上做文章,实现生产机能的优化。 企业生产机能是企业的基础机能,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企业生产机能的强弱与企业实力、管理水平、经营者的素质关系很大。即使同样设备水平、相同实力的企业,由于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的不同,其生产机能的强弱也是不同的。上述众多生产理论,只有经过应用才能发挥实际作用。其次,生产机能的强弱与企业技术进步的水平也是相关的,生产机能的强弱要受到技术进步水平的制约。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生产机能与营销机能等其它机能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营销机能,生产机能是在营销机能的保驾下得以发挥作用的。人力资源机能管理决定企业兴衰企业的人力资源机能就是指人事部门在向企业内各部门提供建议和帮助、录用人员、培养和训练职工等方面所要完成的全部功能。近三四十年来,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特别是在企业管理理论几经变化后,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由物向人转变,这是历史的结果。1983年,在美国所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的约800名企业主持人、管理专家及学者中,92%的人认为,人事工作对企业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美国企业管理协会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所谓企业管理,就是人事管理,人事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在我国,许多改革人士大声疾呼:“当前最重要的管理,不是规章制度,而是启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在组织管理中,还没有什么设备是可以满意代替人的智能的。他们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世界已进入再次发现人的时代”。二十世纪是机械化、信息化掩盖人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将再次发现人。
有三个管理名言流传于世:“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企业、员工和消费者的关系已经逐渐演变成互动和合作的关系,“人本管理”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企业要想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永远不能忽视“人”的因素,毕竟,一切政治、经济活动均离不开“人”。杰克·韦尔奇说:“我的工作就是将最好的人才放在最大的机会中,同时将金钱分配在最适当的位子上,就是这样而已。传达理念,分配资源,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发挥,不再挡在他们面前。”看来人的觉悟和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因此,日本曾喊出“人的因素第一”的时代强音。这也是从中国老师那里学来的。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别国的民族,在日本企业界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日本的企业管理,是美国经验加日本国情,再加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三者的结合”。这也许就是日本经济成功的奥秘。中国的《论语》、《孙子兵法》、《三国志》、《鞍钢宪法》都是日本企业家必读之书。美国经济的衰落,使美国人认识到:美国的失败,不是败在“物”,而是败在“人”。论人,对照日本无论“蓝领工人”、“白领工人”那种忠诚企业、热爱工作、上下一心、团结和谐的状况,美国人就自愧不如了。
“人本管理”理论的确是当代值得关注的管理学说,但我们应怎样去解析“人本管理”的精髓呢?最近几年,从安然、施乐、世界通讯等一系列全球大公司所传出来的丑闻,到国内的银广厦、中科创等一连串上市公司造假案件,再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遭遇来自组织内、外的严重信任危机,都清楚的显示了一个信息——道德和法制始终都是商业文化的两块基石,钻法制的空子虽能得逞一时,可绝逃不过道德的无形之手!有鉴于此,人们不禁会想,企业的“人本管理”者们是否太过片面地追求人的行为和能力,而忽视了人的心灵和素质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今天的人们或者说管理者们,可能忽略了人的品格培养。“品绩管理”理论恰似一剂良药,一场及时雨,使“人本管理”学说的形象变得丰满和立体起来——相对于工作技能来说,品绩力就是生产力,甚至决定生产力!
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若没有坚实的良好品格作为基础,是产生不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的,那就仿佛在一条危险的路上走着,迟早会遇到不可逆转的倒退甚至崩溃。我们对良好的品格之于人的重要性耳熟能详,可品绩力之于企业的重要性却不甚了了,甚至于不以为然。品绩力不同于我们常听到的领导力或者执行力,因为品绩力与职位和分工无关,它是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的能力,与人的品格关系紧密,是企业里所有人的品格力量的综合反映,能对企业绩效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若把企业/团队比作一个人,品绩力就是这个人的品格素质,有意无意之间能留给别人好的或不好的印象,使自己的努力收到理想或不理想的效果,会对实现目标产生有效或无效的作用。无数的案例和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人,良好的品格是取得人生成功的基石,而对于企业,高效的品绩管理可以产生理想的绩效,可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中,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力资源机能应该是企业机能系统中的关键机能。企业人力资源机能主要应包含三个方面工作。A、把人特别是人的品绩看成是决定企业生存的最重要因素。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企业中,是人创造了成功而不是机器。在构成企业的人、财、物三要素中,第一是人,人是这些东西的主宰,人是最宝贵的。企业的人机结构系统中,人是最活跃的决定因素。进一步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内职工素质的竞争,推动企业的发展的并不是资金、技术而是人,构成对企业生存威胁的也是落后的人的素质和经营观念。B、将人力资源机能与其他机能相联系的应该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它是发挥人的积极性的源泉。C、有较为长远和详细的人力资本投资、培训的计划和制度。从经济学的常识中我们知道。人是国民财富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把人视为资本的一部分这样的人就太少了。亚当·斯密曾大胆地将全体国民后天获取的有用的能力,全都算作是资本的一部分。H·冯屠则进一步主张将资本概念应用于人并不会贬低人格,或者有损于人的自由和尊严,而恰恰相反,舒尔茨主张把人力资源明确地看作是资本的一种类型,看作是一种生产出来的资料,看作是投资的产物。人力投资是技术先进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占优势的主要原因。他把对人力投资看成是可以增加人类活动(劳动)的生产能力的价值,而且它能产生一个正数收益率。为此,他把人力资本投资概括为5个方面:(1)医疗和保健。它包括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力量强度、耐久力、精力和生命力的所有费用;(2)在职人员培训;(3)正式建立起来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4)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5)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他认为,拿劳动对于产量的贡献来衡量,现在人类的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其余各种形式的生产能力的总和。这因为存在一个简单事实:人类是向其自身进行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通过上述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经过专业学习、培训与继续教育工程,将增进劳动者的智能素质和品绩力,一旦投入生产过程的运转,首先缩短的是劳动者对劳动客体(包括劳动工具、机器设备、劳动对象物、生产流程、生产环境等)的状况、性能、工艺技术要求及操作规程的认识与熟练过程,即缩小生产的主客体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劳动者较快进入生产过程,与其他要素结合而形成生产能力,也就是品绩力决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