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与情绪已成为眼下企业管理最为迫切的课题之一。
很多员工在职业心理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导致他们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种种阻力,而他们自己还意识不到毛病出在哪里。职业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职业方向感、职业压力感、职业倦怠感、人际亲和感和组织归属感5个方面。
我们以五个小例子来谈谈这五个方面的情况:
案例1 陈先生,37岁,某上市大企业副总,拥有海外MBA学历。他虽然有很强的个人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他缺乏职业方向感,在人生重大选择上缺乏决策能力,当初作出出国读书和“下海”的决定,主要是受社会风潮的影响。一直以来他成功的动力多来自外部,如上司的肯定和称许、亲朋好友的鼓励和期望等。
近一段时间,他任职多年的公司发展停滞不前,为了取得个人事业的突破,他有了跳槽的意向。不久前,两家大企业同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一是某外国大公司驻京办事处的老总职位,一是某国营大企业的一把手交椅。此外,也有不少朋友劝他利用多年来在业内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资源自立门户,对这个建议,他也怦然心动。面对众多选择,陈先生站在人生的重要关口,不知何去何从。
案例2 王先生,硕士学历,某著名民营公司项目经理,他是从基层干起一步一步升上来的。刚开始工作时从事的都是事务性工作,由于他办事认真,得到上司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可在升任项目经理后不到一年,他职业压力感过重的影响就显现出来:项目经理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他感到压力重重,很多时间精力都用在了内耗上;对上级交代的任务他总是先设想坏的结果,办事效率低,情绪反应大。领导对他的不满越来越多,最后他选择了辞职。
案例3 沈小姐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秘书,在这个职位上已经工作一年多了,她很希望能在工作中有所建树,但老板交给她的都是事务性的琐碎工作,她感觉工作缺乏挑战,学不到东西,又没有发展前途,再加上公司成立不久,管理中还存在不少不规范的地方,于是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对工作提不起兴趣。文秘专业出身的她想转行从事销售行业,可又怕自己做不好,为此苦恼不已。
案例4 赵小姐,25岁,形象不错,学的是财会专业,按理说她找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不成问题。可她第一年工作就跳槽5次,每次工作最长不超过3个月。三年下来,她一共换了9份工作,对每一次跳槽,她的理由有的是没有发展前途,有的是薪金不理想,但事实上,她跳槽的真正原因既不是发展前途,也不是薪金,而是她在单位里感到了敌意,觉得待不下去了。
赵芸芸缺乏人际亲和感,她从心底里看不起别人,出了问题把责任都推到别人头上,遇到事情一般都自己闷头想,很少与同事朋友交流。她在心理上不重视人际关系,不接纳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每到一个新单位,她都独来独往,从不主动融入团队,日子一久,孤傲的她自然感觉到了周围同事的排斥,于是就以各种理由选择跳槽。
案例5 刘小姐,某影视公司副总经理助理。副总十分能干,对公司的方方面面都要过问,她作为助理就得处理各方面的事务,但下面的员工有时并不配合她。她感觉被呼来唤去,两头受气,在公司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失去了组织归属感,对工作没有积极性,日子久了就产生了离开的念头。
以上情况都是不健康的职业心理状态带来的,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不仅影响员工的职业道路发展,对企业也会带来不小的副作用。
对这些“问题员工”单单从加薪、升职等外部因素上刺激是不行的。
目前有不少企业在管理制度上下了不少工夫,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但他们忽视了员工自身的职业心理状况。就好像人生了病,光给他吃各种大补的药剂,却不帮他根除病原一样,不但疗效不好,有时还可能加重病情。比如,有的员工压力感已经很重,可管理层还用升职、授权的法子激励他,这样不仅起不到对症下药的功效,只能是雪上加霜。
正因为以往企业多着眼于在管理制度上下工夫,而忽视了对员工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所以其措施往往隔靴搔痒,见效不大。难怪有那么多核心员工不顾公司的优厚待遇和发展前景而执意离开了。
“看上去很美”的白领生活,充满着大量的心理疲劳症候。
了解自己的情绪,就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操控、驾驭它;不了解自己的情绪,就只能无助地听任它的摆布,成为情绪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