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就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要求全党全社会都来关注知识、关心人才。如今改革春风已经吹了三十多年,可我们是如何执行老人家遗愿的呢?
需要知识、需要人才,是如今人们在工作中说的最多的口头禅。他们天天说要发现人才、运用人才、引进人才,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人才的概念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人们的眼里,人才是五花八门的,根本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化的概念。
有知识、有修养的就是人才,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一个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首先看重的就是表面的东西,诸如文凭、言谈举止等。在某个时期,凡是具有这类特征的人,都被作为人才引进了,结果就造成了人才在企业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其实这就是对人才这个称呼的最大的亵渎。
有专业知识、有实践能力的就是人才,这是近时期人们对人才最新的认识。随着企业体制的转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们对人才的运用有了自己的见解。能为我所用的是人才,善于听话的是人才,还有其他社会背景的也是人才,结果就出现了人们对人才概念的模糊运用,把真正的人才却当成了最廉价的劳动力在使用。其实这就是对人才资源最触目惊心的浪费。
如何发现和运用人才,一直以来就是各级领导最头疼的问题。在他们的心中,人才就是一群有价值定位趋向的人,是有着固定标准与模式的。随着职业的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人才也出现了活跃化与不稳定化的现象。在鱼龙混杂的人才队伍里,要想最先最快地发现与运用人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俗话说,人才是良驹,要靠伯乐才能发现。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伯乐呢?首先对企业或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有个价值取向与准确认识,其次伯乐还需要有良好的眼力,要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人才的特点,要善于与期待的人才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最终达到发挥人才在工作中的作用,能为企业或部门创造一定的价值或利润。
在运用人才上,人们必须要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胆识与度量,要有舍得放下权利与名誉的宽容之心,要时刻为人才在岗位上提供必要的外在条件,要大胆抛弃一些陈规旧俗,让人才能体会到伯乐的良苦用心。只有做到这样,人才才能留得住,人才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们在发现与运用人才的时候,还存在舍近求远的想法。其实这都是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影响。更多的时候,人才就在我们的身边,只不过我们是犯了眼高手低的错误罢了。一致对外,是不适用于发现与运用人才的。
同时人才也没有必要一味地等待别人或伯乐来发现。等待与观望,往往会让伯乐忽视了人才的存在。只要你觉得自己是某类型的人才,你就应该主动展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让人们可以在透明的视角里,为自己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知识、让能力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如果你是知识型或技术型人才,你还得具备时刻开放自己的心理素质,要学会与他人交流,达到与他人在情感上的融洽,让他人为自己搭建一个很好的社交平台,让他人能认可你的知识你的技术,从而可以达到变理论为实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