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探讨形成的通说认为,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而根据王泽鉴先生的观点,雇佣合同即“受雇人于一定或不一定之期限内,为雇佣人服劳务,雇佣人负担给付报酬的契约”。可见,雇佣关系的定义可以总结为,受雇人与雇佣人约定,由受雇人为雇佣人提供劳务,雇佣人支付报酬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从两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着很多的相似性,因此我们赞同上述第二种意见,在现实中如何认定个体工商户与其帮工、学徒之间是劳动关系还是雇佣关系,应当结合劳动关系、雇佣关系各自的特征及其区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个体工商户能否成为劳动关系中的用人主体。 劳动关系的一方为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和相关劳动规章的规定,用人单位有中国境内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体经济组织(仅限雇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而雇佣关系主体范围相当广泛,凡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均可以形成雇佣关系。 (2)个体工商户的学徒能否认定为劳动者,两者之间是否因为工资、待遇的不同而存在区别。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但是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应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

(3)个体工商户劳动者之间是否具备劳动关系所要求的高度隶属关系。 在雇佣关系中尽管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接受用工方的监督、管理和支配,劳动者与雇主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隶属性,但是这种隶属性远远达不到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隶属程度,劳动关系的隶属性程度要高于雇佣关系。二是劳动者系提供其职业上之劳动力。在实践中,尤其是在个体工商户成为用工单位的情况下,要判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否满足劳动关系所要求的高度隶属性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认为,在理解这种高度隶属关系时,应当注意: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就是用人单位的职工,处于提供劳动力的被领导地位,用人单位则成为劳动力使用者,处于管理劳动者的领导地位,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遵守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而雇佣关系中的主体之间仅仅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受雇人在如何完成劳动活动方面需要服从雇佣人的管理与指挥,谈不上是否成为雇佣方内部成员、遵守内部规章制度,比如在家庭雇佣保姆、雇请钟点工时,没有内部成员与内部规章之说。可见,两种关系中隶属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综上,尽管个体工商户已经成为了劳动法规定的用人单位,但是个体工商户用工行为与个体工商户业主的雇佣(用工)行为在实践中是很难区分的,在个体工商户业主取得营业执照后,招收帮工学徒的关系不能一概排除成立雇佣关系,在实践中,法院应该在分析劳动关系特征的基础上,认真核实案件事实,准确确认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大限度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