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毕业生就业问题
为什么一面是大学生遭遇就业难,一面又有很多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理想的人选?一面是基层大学生严重匮乏,一面又有大批毕业生宁愿漂在大城市也不愿下基层?种种怪相无不形象地暴露出就业期望和现实的差距,揭示出就业困局中的难解疙瘩。
毋庸讳言,尽管去当公务员、进入国有大企业或外企,享受有保障和相对较高的福利待遇一直是绝大多数毕业生梦寐以求的理想,但严格的编制控制、长期的人浮于事和较高的素质要求,让这些理想的归宿机会有限,注定了无法满足越来越多求职者的渴望。
很多人在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众媒体也在呼吁: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业难“卡”在观念上不假。但降低就业期望,转变就业观念,说着轻巧,做着艰难。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一难:阶层定位。怎样的职业和工作,决定着就业者在社会中所处的阶层地位。虽说人格尊严和法律地位人人平等,但不同职业及其阶层带来的社会评价地位是有差别的。享有公家人身份的公务员自然和农贸市场中摆肉摊的个体户不可相提并论;高档写字楼里的白领工作,也决不是一句简单的“自主创业”能够与之并驾齐驱。社会地位的顾虑考量,让大学生就业遭遇严峻的现实考验。
二难:户籍藩篱。城市户口特别是大城市户口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巨大意义无人能否认。大学应届毕业生通过就业派遣得到一个有价值的城市户口,这几乎成为就业的首要目标。哪怕工作不理想,也可以先落户后就业。因此有“落户指标”的某些单位打起了“倒卖指标”的歪脑筋。据说此举还颇受大学生欢迎,价格一路走高。
三难:机会前途。对于很多来自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四年寒窗或七年苦读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实现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落后迈进发达吗?即使没考上公务员,即使没得到大城市户口,漂在城里也比返回乡下有希望,这是不少大学生的真实想法。简单地责怪这种观念没有意义,因为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二三产业往往不发达,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本身有限。地理空间的广阔不等于就业机会的众多,部分大学生对到农村去、到中西部去心存疑虑,可以理解。
归根结底,观念转变之难,难在现实利益和规则带给人们的利弊判断与取舍。提高就业率,不仅需要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政府在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就业市场、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打开新局面、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