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是日本学者饭野春树,他在研究切斯特8226;巴纳德组织理论曾指出:面对巴纳德,有人不时会发出“怎么又是他”的疑问,言下之意无非是巴纳德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同样会有另外一种声音,即“重新回到巴纳德身边”,主张向纵深层次去发掘、解读巴纳德的思想。饭野春树无疑属于后者,他在《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一书中写道:“经过了古典和新古典理论,巴纳德将组织理论推进到了名副其实的现代理论阶段。并从人类行为的观点彻底地纠正了人们对正规组织的传统认识。他被誉为现代组织论的开创者,实现了对人性观组织观的划时代转换。”在饭野春树看来,巴纳德的智识贡献对管理学和组织论而言就像是掀起的一场“巴纳德革命”。很显然,饭野春树的“怎么还是巴纳德?”只是个虚张的提问,他深知巴纳德关于组织的探讨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至今都无人超越——他的真实意图其实在说“没错,就是巴纳德”。
然而,要真正读懂巴纳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此,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在他们的畅销书《追求卓越》中曾评价巴纳德的《经理人员的职能》是“一时难以理解;尽管如此,它仍是一座纪念碑”。彼得斯和沃特曼的看法是中肯的,在众多管理学家中,巴纳德是最具有哲学家风范的。他热衷于抽象的表达,不善于比喻、举例,语言平淡无味、文笔晦涩难懂。这些都使得巴纳德的作品首先是以“难以理解的、费脑筋的、抽象的、深奥的”而著称。但是巴纳德并不想就此改变,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叙事(方式)才配得上科学讨论。在他眼里,组织就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协作系统,对其审视、解读应当从社会学的立场出发,它终究是一门科学,而非艺术。
即便是这样,巴纳德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还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正如战略管理学派之设计派的代表人物K.·R·安德鲁斯所说,“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存续下去,不仅是由于它出版以后对组织理论文献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继续提供重要的但不容易得到的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巴纳德第一次阐明了管理和组织的区别及其两者之间的联系,他开辟了不是把管理诠释为组织,而是在管理中理解组织,在管理学中把握组织论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该书的出版从逻辑点上奠定了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开创了探究组织管理的新范式。在巴纳德之前,虽然不乏有重视员工的管理者,也不乏倡导人性化管理和采取福利措施的研究者。但是,他们对管理中人员问题的重视,立足点是组织,而不是员工。到了巴纳德,人终于成了“主语”,人终于回归到组织和管理最原初的起点。如果说,以前的管理学中,人都是为组织而存在的,重视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实现组织意图的工具,那么在巴纳德那里,人不再被异化为组织的工具,人是手段,也是目的,组织是为人实现自己的意愿服务的。不难发现,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之所以经典(此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是“专业经理人员写出的有关组织和管理的最能启发人的思想的著作”,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作品),就在于它所提出的“协作系统”彻底摒弃了组织本位理论,同时又高举人本主义大旗。
巴纳德一生只发表了两本著作,除《经理人员的职能》之外,就是《组织与管理》,这同样是一本重要的管理学著作。尽管较之前作,《组织与管理》就关注的议题、写作的体例都是松散的,例如,该书内容涉及了人事管理、劳资制度、经理人的素质与教育、组织的规划、领导力的本质等管理学问题,但它自始至终都围绕组织展开,从组织中探寻管理的最终出路,从管理中寻找组织的运行规律。安德鲁斯说《经理人员的职能》将继续是重要的,《组织与管理》亦是如此,“因为巴纳德的未竟事业还没有完成,或者说,他的那一套概念还没有变得陈旧”。在《组织与管理》中,巴纳德不仅拓展了研究的范围,强化了组织理论的普遍性,而且还明确地指出:组织的正规化意味着管理必须面对组织的社会性及其道德性责任。在这个意义上,《组织与管理》很好地弥补了《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的薄弱环节,并进一步完善了组织理论体系——巴纳德的论述及主张的力度通过该书得到了显著的加强。
不可否认,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巴纳德的理论仍是有效的,仍然具有权威性。他从最简单的人类协作入手,条分缕析,揭示了组织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巴纳德的管理学和组织论思想,充满着极权主义与个人主义、决定论与自由意志、有效性与能率之间的对立统一。只有巴纳德的理论,才能使“个人与协作同时发展”成为可能,才能成为与未来时代的要求相呼应的“作为人性之学的管理学”。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巴纳德只是开了个头,并不是到此结束,他的理论必将由后人加以修正和发展。事实上,彼得·德鲁克、赫伯特·西蒙、亨利·明茨伯格、哈罗德·孔茨对相关理论的提出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美】切斯特·巴纳德:《组织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定价:39.80元。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