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虞匮乏 雾霾舆论之争凸显公共意识匮乏



     近来全国25个省区100多个城市,连续几日雾霾围城,导致航班晚点,高速路封闭,呼吸系统病患骤增,多个城市中小学幼儿园闭校停课;自然也有口罩文化勃兴、空气净化设备畅销,环保概念股飘红,网络口水四溅……群情为之躁动,舆论和争议蜂起。

  而更可观瞻的现象则发生在媒体上,因央视网发布而广泛传播《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一文,声称“让你既痛恨又无奈的雾霾并非一无是处,它在肆虐神州的同时,也给我们民族和个人带来了五大好处”—这篇奇文还真罗列出了五大收获:雾霾让国人更团结、更平等、更清醒、更幽默、长知识—即可算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例。另一个例子,则由身处雾霾重灾区南京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孟非引发。他发微博认为,雾霾是环境灾难,而政府是最大责任人。此说一出,即引起争议,网友的赞弹褒贬,嬉笑怒骂。

  不难看到,虽然随着冷空气的到来,雾霾暂时遁去,却似乎并没有能够清除年头年尾、一北一南两次环境灾害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阴霾,在观念认识等层面,依旧还是一片混沌。而接着浮现的问题是,在空气污染空气严重,生态恢复任重道远的现实中—具体而言,在雾霾当前的严峻现实中,作为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的每一个人,应该如何自处以及如何参与到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来,显然是一个难免有争议故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面对环境灾难,全社会近乎束手无策,包括了整体的无助和个体的无奈,是雾霾天气过程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必须承认,网络上涉及雾霾的各种调侃、段子,诸如“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之类,以及将防雾霾的口罩变异为时尚、添置空气净化器等,固然属于一种意愿表达和自力救济,但更是社会中个体原子化生存、难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环境灾害的无奈的表现。进一步而言,在网络上常见的针对雾霾的调侃、恶搞以及牢骚、怨气等等表象之下,分明存在着众多个体对公共事务的疏离,对社会伦理、公共道德冷漠,以及的对社会责任感的放弃。

 不虞匮乏 雾霾舆论之争凸显公共意识匮乏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判断孟非的言论的对错、他的表达方式的曲直,以及针对他的批评确当与否。批评者所言孟非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公众人物固然不错,但称其表达个人意见是为了“出风头”、“强化个人表演”,“博取网络上廉价的掌声”则属于罔顾事实的诛心之论。孟非也是一位雾霾的受害者,属于环境灾难中灾民的一员,他有权利依法为此发声,表达不满并要求问责。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以他的条件,本不难为雾霾而避走,然后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识时务”而“明哲保身”。

  孟非的“最大责任人”的说法招致非议,无疑有他措辞简单化、情绪化的缘由,但致命之处在于,批评者为了阐发自己的观点,而对其言说加以毫无前提的夸张和蓄意的扭曲。简单而言,如果承认“最大责任”并非“全部责任”是常识,那么,把“治理雾霾的责任一股脑推给政府”从何说起?而“鼓吹政府与民间的治霾对立”,只能视为批评者为了立论、表态而臆想出来的幻觉。

  雾霾是空气长期污染积累的结果,生活工作于这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无疑都要或多或少为之负责;防治雾霾也确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只有追究酿成雾霾的根源,正视失误,厘清责任,才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更有效地防治空气污染提供依据和借镜。而在这一过程之中,群策群力是必由之路,广开言路,激活和强化公众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则是这必由之路的起点。

  早在上个世纪中叶,伦敦毒雾事件以及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之后,两地推动空气污染治理,民众的呼吁和民间组织参与所促成的环保运动,为两个城市空气污染的顺利治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反观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在雾霾倒逼治理刻不容缓之际,以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热销、“逃离北上广”为表征的个人自力救济,竟然像是社会主旋律,同时竟然不乏本应以参与公共事务为己任的媒体拿雾霾取乐寻欢,而像孟非这样尚保有一些公共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以个人身份针对雾霾表达意见,却被曲解和围攻。这样的境况似乎在说明,雾霾治理形势为何严峻,空气污染防治将如何任重而道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3076.html

更多阅读

元宝之争法庭不该仿效“狐狸分饼” 仿效

寓言故事,看似讲给孩子听的,其实微言大义,是折射社会现实的凹凸镜,对成年人认识社会,同样不无裨益。就拿“狐狸分饼”的故事来说,狐狸的名字是虚构的,类似的分饼故事却屡见不鲜。年初,浙西开化县何田乡田畈村汪大爷家挖出128枚“袁大头”。

中国雾霾的历史:最早雾霾到底出现于何时?有多严重?

上一篇:老话为何说“羊鼠相配一旦休”? 推荐阅读:历数中国史上最可怕的“大雪天”古代中国的雾霾本文作者 倪方六写在前面的话:这几天,“雾霾”再次袭击中国大陆。不同的是,这次不是自然雾霾,而是“人文雾霾”,前央视女主持柴静自费拍摄的、

关于柴静《穹顶之下》的各种观点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看来两会前的媒体注意力都将被柴静吸引。时隔一年,她带着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复出,视频推出当天就在优酷获得600万次播放量,24小时全网播放量近亿。春节前夕博士生回乡记录引发的乡愁终究抵不上市民对雾霾的愁怨,春节之后的duang

声明:《不虞匮乏 雾霾舆论之争凸显公共意识匮乏》为网友杀死庸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