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不被操纵的秘密:心理操纵与反操纵》
§第4章 为什么破窗最先被砸烂——小与大只有一步之遥 环境好,不文明之举也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破窗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不修补一扇窗,就会有更多窗被砸烂 生活中有很多情景和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早晨上班时分,路口人流如织,等红灯的人们焦急地望着交通信号灯,终于有一个性急的小伙子等不及了,开始横穿马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警或协警不制止这个愣头青,其他人就会像潮水一样紧跟其后,视红灯若无物。 在干净整洁的广场上,你不好意思随手丢弃纸屑或烟头,而是四处寻找垃圾箱。但如果是一地污物,满阶尘土,你会毫不犹豫地将烟头弹出一个漂亮的抛物线,任其跌落。 一面洁白的墙上,如果出现了第一个“办证”的涂鸦,在不能及时清除的情况下,这面墙很快就会长满“牛皮癣”。 环境既有约束力也有诱导性,个体的行为在无约束的情况下,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犹如蚁穴之不掩,会造成大堤溃决。 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调谐,显得格外刺眼。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的维修,反而又增加了几个带烂玻璃的窗子……这一发现使她的心中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换句话说,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异常优雅整洁、地面非常干净的环境中的时候,环境的优美就会给我们一种不自觉的提示:这里不能随地吐啖,不能随手乱丢纸屑皮壳。但是,如果有人丢了废纸,且没有人来及时清扫掉的话,对于其他人可就能会产生一种暗示:原来这里是可以丢废纸的,丢的愈多对后来者来说就愈有一种纵容感。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可以说很快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大垃圾箱。其实,人的心灵就如这样的一座整洁美丽的大楼,如果当初有了一扇窗子的玻璃破了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久而久之,这座大楼就有可能变得千疮百孔……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的启示是: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破玻璃的窗户。这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别人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第26节:为什么破窗最先被砸烂——小与大只有一步之遥(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001231392571.jpeg)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