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足打破所谓32年“恐韩”魔咒说开去
春节期间,本来应该说点喜庆的事情。这不,还真出现了一件大“喜事”,历来打击球迷无数的国足,这次居然一不小心打破了32年来的“恐韩”魔咒,真是“可喜可贺”啊,中央领导也发来了贺电。由此看来,“恐韩”一说只是“纸老虎”,一捅即破了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但,到底说不是这样呢?
以下,我们就借助这件“大喜事”来谈谈“运动式管理”,以及笔者对企业“运动式管理”的些许体会,其目的是要弄清楚,到底是“捅破”了“纸老虎”,还是“运动式管理”的“回光返照”?!
话说足球“打假扫黑”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大鱼已经浮出了几条,南勇、杨一民已经被刑事拘留,在这场“喊打”声中,国足不负众望,以3:0的历史性最高比分战胜了自上世纪70年代就未曾取得胜利的韩国队,举国欢腾啊,那架势,是相当的壮观啊。
李承鹏在其新浪博客上用这样的词句进行了描述:“看到新浪《32年逢韩屈辱春节前作古,中国足球击碎恐韩绝症》这个标题时,我笑了。想到新浪在九年前的《44年不出线耻辱一洗了之,中国足球击碎无缘世界杯梦魇》,虽九年,置换个把名词仍可通用。那时也是在足坛打假扫黑,中国足球终于打进世界杯,比现在还爽,比现在还群情激昂。当然,我花了一个小时强行按下这个不好的联想,因为这会被爱国主义者斥为卖国想法的。”
无疑,李承鹏的“保守”和“喝倒彩”是明智的。
此时,笔者在想,这到底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榜样”,还是春节来临之际运动式管理的“回光返照”呢?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中国很多企业也很喜欢搞运动式管理,比如:XX营销年、XX营销月,彷佛只要戴上一个“帽子”,事情便会迎刃而解了。
记得去年的某一天,晚上10点多钟接到客户打来的一个电话,火急火燎的冲着笔者说:快给我想几个主题:要包括这个月和这一年的活动主题,我问他具体内容,他说:先不要考虑内容,想主题就行了,要求大气,有煽动力,诸如:G20峰会等,他还补充说,马上就要想出来,发给他。我问他,为什么要搞这些,有什么用处,他说,你不要问,反正领导安排的,你想出来就是了。
这样的事情,每年会碰到无数次,让人摸不着头脑。
每年,很多企业都在说要“狠抓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营销队伍,要进行精细化营销,量化营销等等。管理、管理,还是管理,以至于“质量月”、“服务月”、“企业文化月”……等活动层出不穷,开大会、黑板报、宣传栏、横幅、表彰等纷纷出场,一时间,公司上下热闹纷纷,但过后往往是销声匿迹,不知所踪。
所谓运动式管理,是指打破常规管理的节奏或状态,按照政治运动的方式来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在中国,可以说,运动式管理是相当的泛滥。“整顿”、“突击”、“会战”、“集中行动”、“督查”等词汇常见诸于报刊。以企业为例,至今还有不少企业是靠“突击”、“大会战”来组织生产的。
而我们常说的“管理”是围绕公司而展开的一系列过程。
首先,经营讲结果,管理讲过程,这是经营与管理的最大不同。因为企业是个经济组织,一般来说,企业最终的目的主要还是盈利。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为了达到这一结果,必须要有过程的保障,这就是管理。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支撑并保证经营结果的实现,因此,管理表现为一个过程。正因为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365天每天必须重视的过程,因此,寄希望“搞运动”来提高管理水平,是一种不现实的急功近利的行为。
其次,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管理化的行为。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必须在人员、质量、成本、时间、服务、文化等一系列方面进行整体性思考。如果不做整体性思考,凭自己的灵性抓住其中的一点,搞运动搞形式,必然会造成顾此失彼。其实对大多数搞运动式管理的企业而言,质量、服务、文化都是常规的基础管理,都必须花苦功踏踏实实一件一件去做,在做的过程中用整体的思考将不同方面结合起来,整合成公司的常规管理系统,否则丢三捡四,重视这个就丢了那个,到头来是什么都没得到。
再次,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的管理违背了管理变革的规律。
管理是科学又是艺术,但管理首选是科学,科学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律。中外企业管理变革的经验与教训表明,管理变革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以下要素:一是思路理念是否正确;二是高层领导的支持;三是实施是否到位?四是能否改变员工的思想和原有的行为习惯。第三、四项尤其关键,落实与否及员工习惯的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甚至是漫长的、痛苦的。这些方面都不是搞一、二次运动可以解决的,需要足够的耐心,假以时日才能做到。任何急躁的情绪和做法不仅起不到作用,有时甚至是走向反面。
最后,企业缺乏创新后好的管理理念落实执行的基础和办法。
管理不在于先进与否,而在于落实和执行。再好再新的理念,如果不能得到落实,无异于胡思乱想。时下新的管理理念层出不穷,许多企业在没有找到一种贯彻落实执行的办法,便匆匆忙忙加以引进,结果则是热过一阵就匆匆而去,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助长了一种形式主义风气,不利于管理的进步,
运动式的管理不仅有害,而且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那么,如何推进企业管理的进步?
一是,必须认同这样一个道理:所谓好的管理,必须是在任何时候不应当有令人激动的事情发生。好的管理是平稳的管理,不是“搞运动”搞出来的。
二是,必须要有使管理落实执行的有效方法。使好的新的管理理念能落实,不仅表现在思想、概念和文化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和执行上。而所谓行动和执行,主要是指围绕着目标而展开的过程和行动,以及对此的评价考虑办法,尤其是后者,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
三是,抓住企业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促进管理的进步。不管是哪个企业,管理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正常不过的事。对别人而言不一定但对本企业来说很重要,抓住影响本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管理问题,持之以恒进行改善,日积月累,必有成效。过多的运动证明是轻重缓急不分,胡子眉毛一齐抓,精力分散,也无法取得员工的认同。
四是,要有良好的团队执行好各种制度。现在,很多企业各种战略、制度汇总了很多套,可是都存在文件柜子里,不是不想落实,而是没有人能落实好。好的团队,拥有良好素质的团队才是执行力强,保证执行效果,达到目标的根本保证。
管理的功夫不是靠搞运动搞出来的,而是慢工出细活的硬功夫。
喜欢通过大张旗鼓地“搞运动”包括设置这“节”那“节”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将理性的管理融入日常的制度与过程,也许是我们民族的最大特色之一。往大里说,或许是一种独特公共管理模式衍生出来的特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大干100天,迎接XXX”。
在这种“运动式”的文化浸淫之下,我们的许多管理活动也变成了“运动式管理”。许多事情,正如姜昆相声里说的:“我早就知道这电梯有问题,我就是不说!”大家都知道有问题,大家都觉得应该改,但是没有人会出头去做这个事。问题积累得多了,让领导也很无奈,于是就发起搞“会战式”的运动。运动一搞,还往往挺灵。于是,一些人就迷恋上了“运动式管理”。
在一家单位听到一个事情,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单位里管水费的人忽然发现用水量增加了不少,觉得是一个问题,但是大家也没有真正心里去,似乎也没有人要去认真得探究一下为什么会这样。等到上级开始搞“厉行节约”活动之后,才想起这个事情来,派人查查看吧。一查,原来是大楼下面的输水管出了问题,大量的水哗哗地流失浪费了。后来,这个事情还被上报,作为“节约运动”活动的成绩。
运动式管理,一种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管理。纪律不严明了,质量下滑了,营销不得力了,总是靠发动一场“企业内部运动”来突击解决。企业老板成消防队员,随时扑向失火的角落。最大的好处在于立竿见影;最大的坏处在于扰乱了企业经营的正常轨迹,透支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
三鹿奶粉事件使各级政府在公共危机的紧急状态之下,迅速调动起全部的能量,产生了强大的行政效能,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等等纷纷出动大批人员,加强原料采购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公布合格或不合格的产品的生产厂家和批次,责令违法企业停产整顿,全面检查原奶收购站点,督促商家停止销售涉嫌有害乳制品和办理退货,有关责任人员被刑拘、问责、引咎辞职、免职等,看来,局势得到了控制,危机有所缓和与好转,政府在这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在很多毒奶粉又开始流向其他省份了,因为大家在这场运动中以为取得了一劳永逸的奇效,可惜,运动式管理之后,毒奶粉又死灰复燃了。不得不说,这是一曲典型的运动式管理的“杯具”。
时下,看到各大城市里因大兴土木所造成的混乱、脏乱、噪声;深夜呼啸而过不加遮盖的泥头车的扬尘,还有一些街道和社区习惯搞的“运动式”管理——欺上瞒下,上级来人检查,就让城管部门提前告诫乱摆摊的商户不要摆摊,暂避风头,集中精力搞卫生大清扫;上级检查的人一走,就放任自流,甚至不闻不问。这种应付式的城市管理做法,不仅管不好城市,而且还招来市民的质疑和反感。
企业管理不是政治运动,国足32年来首次赢了韩国,其实一点也不值得骄傲和自傲,而是应该感到惭愧才对,因为一次的胜利而以为别人是“纸老虎”,那就大错特错了,靠一场“声势浩大”的喊打声赢了一回,也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这些在其他行业早有先例了。
告诉国足或喜欢运动式管理的某些企业:运动式管理从来只是“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