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为民代言解读金融: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当然,这只是产生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基础性条件,因为印度、俄罗斯、越南等国也拥有这些条件,但却没有产生和中国一样的经济奇迹。这是因为中国和以上几国在这轮全球化初期的国情和条件不同,这使得他们各自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首先,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人为灾难。到了70年代末,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危机已经非常严重,再不改变就可能会崩溃,这就迫使人们进行彻底的反思。邓小平提出的“猫论”,在其他“左”倾社会里都可能难以被接受,但在中国却成为当年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而且改革开放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保持现状的惰性,只要危机不是迫在眉睫,人们就倾向于沿着已有的路径走下去。但到了1978年左右,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当时的制度已难以维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根本性改革的阻力是很小的。 而印度在1947年独立后就确立了民主制度,有权力制衡,有选举,有一定程度上的法治。我们知道,民主制度的目的本来不是为了寻找客观最好的决策,而是为了避免集权者作出坏的决策贻害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制度在于最小化坏决策的频率,在于维系现状,在于和谐稳定。除非社会出现危机,否则民主制度不利于大刀阔斧式改革的出现。印度独立并建立民主之后,其社会一直是“左派”占主流,反对市场化,反对全球化,执行的是计划经济。所以,一直到1993年前,很难选择市场化、全球化的改革路径。
![第34节:中国的经济高增长能否持续(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584792710387.jpeg)
更何况,按照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出来的数字,中国在1980年的人均GDP是440美元,而印度是668美元。在这种收入水平和没有社会危机的情况下,虽然成熟的工业技术和全球贸易秩序早就于20世纪80年代送到印度门口,可印度的改革动力显然没有中国充足。没有中国“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式的危机是印度的幸福,但也成了推迟其改革的原因。因此,印度到1993年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后,才感到压力,才开始放弃计划经济,选择经济自由化和对外开放。 问:俄罗斯跟中国比又是怎样呢?毕竟在改革前体制上有类似之处。 陈志武:我们先要看到,各国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无非有两种来源:内生型和外生型。前者主要是靠内需的增加来刺激其经济增长的引擎,内需增加后,就需要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配套发展,才能满足国内需求,美国和大部分西欧国家走的是这条路。但是,内生型的增长模式对国内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商业制度和人们的安全感有很高的要求,否则,在这些制度机制不到位的时候,内需会难以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