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一项大学生就业研究成果表明,就业力比就业率更重要。这份研究报告指出,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将过去毕业之际的就业指导与供需见面政策,向前推进到高等教育过程中,建立以培养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紧密配合、整体推动的就业政策体系。
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山东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体勤解释,与就业率是数量概念、注重通过引导就业意向和拓宽求职渠道提高大学生就业数量不同,就业力这一质量概念并非只注重短期就业数量,而是重视大学生的竞争力。
课题组通过访谈、问卷等样本调查和实证研究方法,分别对大学生毕业时达到的就业力水平和实际工作所要求的就业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显示出毕业生具备的就业力总体水平低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要求,且二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
通过调查分析,课题组得出结论:就业力不足是社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最深层次的内在矛盾,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需要多方携手做好一些开拓性工作。政府方面:首先,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真正赋予高校自主核定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等权利;其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大学就业力教育基金,鼓励和引导高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另外,政府要建立就业力信息平台,为人才供需对接提供信息支持。
高校方面,要完善以就业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所有学生都有充分机会利用大学教育发展其就业力。实施重点包括:推行通识教育与弹性学制,延缓专业分流,扩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空间及对产业人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中融入表达沟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核心就业力的培养。
企业方面,要加强与政府、高校的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更加主动地融入就业政策体系。如:全程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制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工作机会,把实习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储备,纳入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推行仿真化的职场体验课程,把毕业生从“原材料”变成“备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