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赌客信条:你不可不知的行为经济学》
人质危机 假如你是某国总统。 一群暴徒挟持了一所学校的600名师生,向你提出了一系列无理要求,如果不答应就杀害全部人质。 你当然不会答应恐怖分子的要求,因为这可能会招来无尽的要挟。你只能出奇制胜了。 现在有两个备选方案来化解这场危机: A方案:会有200人获救。 B方案:会有33%概率所有人都获救,67%概率所有人都被害。 试问,你会选择哪个方案? 在这个实验中,更多的被试者选择了A方案。这两个方案的“数学期望值”其实是一样的。
![第18节:你不可不知的行为经济学(1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581722315695.jpeg)
框架效应 接着,让我们再看另外两个人质解救方案。 C方案:600人中会有400人死去。 D方案:33%的概率没有人死亡,67%的概率所有人都会死亡。 这个实验中,更多的被试者选择了D方案。 这其实只是个文字游戏,把相同的方案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述。 A方案和B方案属于积极描述,C方案和D方案属于消极描述。 不同语境下,人们的风险偏好发生了逆转。 当用存活的人数来描述计划时,对于大家来说能救活师生是“收益”,生命如此重要,能存活多少是多少,会因风险厌恶而选择A方案。 当用死亡来描述同样的事件时,大家就感觉到这是“损失”,谁也不希望眼睁睁地看着400人牺牲,这时人们倾向于风险喜好,从而会接受赌一把的计划。 对此,特韦斯基和卡尼曼提出了“框架”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框架”是由提问题的形式(语意),以及社会风俗、决策者的性格所决定的。不同的提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辞令表达,固然属于“术”的范畴,但它带给听者的心理冲击是明显不同的。 粗略而言,框架效应可称为语意效应,在处理公共事务的时候,语意效应十分明显。 延伸阅读 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