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到《释家》系列的摄影作品《百年一悟,满面清福》,我的脑子里马上闪过这样一段故事:台湾作家林清玄年轻时,因失恋而吃不好睡不着,禅师就告诉他:人需要修炼。林问怎样修炼呀?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林很感奇怪:“吃饭睡觉还要修炼?”禅师说:“同样是吃饭睡觉,却有不同的结果——凡人吃饭时,想这想那千般计较,睡觉时梦这梦那万般思虑;而修行者,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别无他念啊!” 可如何做到“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呢? 禅师说:“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心应该是一池清水。心水清澈了,山鸟花树映在水面上才是美丽的。那样,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就没有什么可迷惑、污浊我们的了。” 林清玄陡然开悟。 终南山里,隐居着许多寻求开悟和早已开悟了的修行者。作者的镜头就对准了那些隐士。作者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隐士们就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人尊敬的人。因此,作者从五年前开始,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拍摄他们。 《百年一悟,满面清福》拍摄的是一位尼师,面容谦和、清静、不染俗尘。画面以虚化了的山林杂树衬底,更显出尼师的纯粹、善良。而且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那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书的书名——《空谷幽兰》。“相由心生”。尽管尼师年龄已很大了,但清纯、沉静、慈祥的面容,让人联想到的不是岁月沧桑、生老病死,而是一种解脱自在的精神。心灵的远离尘嚣,心灵的一泓清水,映照出的是美丽,是清宵,是清福,是化机巧为无心的返璞归真的智慧。这种精神、智慧,陶渊明在他的诗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瞥:
![空谷幽兰博客 空谷幽兰现精神](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353810373726.jpeg)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想,作者通过他的镜头,通过他拍摄的修行隐士,所传达的,也是这种精神吧!